论“既要发展、又要保护”(2)

论“既要发展、又要保护”(2)

摘要:如果以为西方人已经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已经实现了真正的“两全其美”和“可持续发展”,那就错了。不管贵州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有多大,我们也必须咬住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这样干下去。

如果以为西方人已经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已经实现了真正的“两全其美”和“可持续发展”,那就错了。我们看到,有不少发达国家的环境正在改善,这是确实的。现在很多国际大都市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是清新舒适的;英国有“雾都改观”、美国有“死河复活”、日本有“花园工厂”,等等。这首先归功于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和居民普遍较高的环保意识,还有科学技术的运用;最关键的一点,是西方国家有计划地放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了经济发展的素质。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的齐头并进。有些发达国家实施的是“环保第一、经济第二”的政策。比如德国,它的森林覆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这就限制了伐木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牺牲经济的利益来维护了环境的利益。还须指出,很多发达国家是通过把环境危机转嫁出去,来保护自己国家环境的。

为什么世界上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发生在欠发达的国家?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老百姓穷,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当作第一要务,因而暂时没有能力或暂时顾不上环境保护的问题。这虽然并不可取,却情有可原。如果有人告诉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关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大道理,他们的回答只能是:是的,你说得都对,我们也想按你说的去做;但有一个前提:任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计划,不能影响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努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为什么“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革之初不提出来,20多年前、十多年前也不提出来,而是在最近这些年才提出来?道理很简单:发展是要讲阶段性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来想问题、办事情。中国的发展处境一向比较复杂,特别是像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生态环境既优良又脆弱的省份,发展诉求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目前阻碍贵州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是发展的速度慢。这两年尽管我们的速度已经名列前列,但由于总量过小,赶超的难度仍然很大。因此还得千方百计提速。工业化、城镇化是贵州快速发展、实现赶超的目标,也是绕不过去的途径。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总会带来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既要发展,又不许触动环境,天下没有谁能做到这种事。

笔者没有能力和水平在技术层面谈论应该如何处理发展诉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是觉得,我们应该跳出“既要…又要…”之类的泛泛之论。我想,谈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至少要明确这样几个要点:一、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除非人类不再延续种族、不再提升文明,否则就不能不向自然索取。二、除非人类不再有活动(主要是经济行为),否则对于环境的改变就不可避免。三、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关键看人类影响的方向、程度、效果是否合理。四、保护环境的目的不是使环境恢复到“原生态”,而是要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改变控制在人与环境均可以承受的限度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不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件事要“管一百年”;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贵州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集中的省份之一,有最充足的理由加快发展、提升总量、摆脱贫困。在此前提之下,我们再来进行环境保卫战。子曰:过犹不及。对贵州来说,眼下还相当“不及”,当然还谈不上“过”。不管贵州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有多大,我们也必须咬住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这样干下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