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唐钧:中国的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点击查看

本稿视频报告:中国的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

本稿精彩观点:

唐钧:七种“轨道”制度下的两块养老保险金

唐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两条腿走路”

本稿PPT:

中国的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社会保障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两会以前,有媒体进行了一些调查,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排序,社会保障是名列第一的。不但今年名列第一,而且已经是连续三年都是名列第一了。开玩笑说,是三连冠了。所以社会保障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今天想就社会保障的成就及社会保障现的争议,来跟大家做一个解读。

习总书记在两会以后讲了十个“更”,描述中国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就是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个也是对老百姓殷切希望的一个回应。在十八大报告当中,胡总书记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里面就关于社会保障讲了这么一段话,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来的这段话跟以前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来讲,有几个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个,坚持全覆盖保基本,以前提法叫做广覆盖,保基本,但是这一次十八大提的是全覆盖。全覆盖跟广覆盖显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全覆盖也就是说要保障每一个城乡居民。

第二个,这次明确的提出了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这里面也是公平,以前一直在提,但是适应流动性和保证可持续性,是这一次非常强调的。前面方针,两次提到可持续,就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是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可持续也跟习总书记讲的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联系的很紧。

第三个,适应流动性的问题也很重要。2013年两会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基本上跟十八大是一样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段跟十八大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下面跟大家谈四个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的成就。第二,养老保险的不足。第三,养老保险的争议。第四,养老保险的展望。为什么光讲养老保险呢?因为,第一,老百姓所关心的社保,平常讲的社保,其实大多数讲的主要是养老保险。可能养老保险费用是交给社保局的,所以大家通常把社保和养老保险等同起来。第二,社会保障面很广,所以专讲一个养老保险的问题。第三,因为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现在13亿多人当中已经有1.85亿的老人,中国人口到达最高峰的时候,可能有30%多的人是60岁以上的,大概24%左右的人是65岁以上,所以这个时间大概在2033年到2035年之间,这是中国的老龄化的最高峰。如果现在独生子女政策不变化。更形象一点,在马路上走,可能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每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所以,因为老龄化的到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推迟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0岁推迟到65岁,也包括女同志。第二个问题,双轨制。首先,到2012年为止,中国养老保险的一个成就,实际上讲的是社会保障的成就,刚才那个标题有点问题,2007年中共十七大,胡总书记的报告当中提出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是在党的最高层次的文件当中第一次提出确认,覆盖城乡居民这个概念。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强调两点:

第一点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要跟国有企业改革、跟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这是当年强调的。

第二点是社会安全网或者讲社会稳定器这两个。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时候,主要的立足点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在国企改革,在安定社会。(如果说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缺陷,其实跟那个时候的指导思想是有关的。)比如说现在农民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反过来讲,当年考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农民工,也并没有考虑农民。所以以后的制度要去适应形势的变化,会有很多的困难。十七大上面第一次提出来覆盖城乡居民,或者叫覆盖城乡居民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十八大简称为全覆盖这么一个概念了。还有,十七大报告当中对生活保障有个划分,首先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这三项保障制度实际上政府的责任。然后提出来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然后又提出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以前的提法不是这样的,以前的提法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包括四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但这样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慈善事业不是政府的职责,是民间的行动,民间自发的一种互助互济的行动。

所以现在这个讲法就比较清楚了,慈善事业是从民间的社会行动的角度来给社会保障制度做补充,商业保险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给社会保障制度做补充。主要的事还是政府要干。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是政府的责任,它既是基础也是重点,然后下面是慈善事业,是从民间行动的角度,商业保险是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来对社会保障做一个补充。

从2007年以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成就。第一,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是1992年首先在上海市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后第一波扩大到七个城市,包括烟台、青岛、大连、福州、厦门、广州。第二波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在1999年的时候,宣布全国所有的城市以及县政府所在的镇,都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建国50周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都建立了一个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还有问题,因为当时有一个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是拧着的,因为越是穷的地方要救助的人越多,政府财政越弱。所以在2001年开始,朱镕基总理要加大中央的投入,第一年投入了23个亿,第二年变成46个亿,到2003年的时候变成了96个亿。2003年开始,大概保障了2200多万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到现在仍然是这样的一个数字。2011年的情况,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2256万人,农村的低保其实在1996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后来很多城市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时候干脆把城乡都建立,包括北京也是,后来广州也是。一开始建立就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8年,基本上全国全覆盖了,到2011年的时候,农村已经保障了5298万人,加起来是7554万人。第一步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了全覆盖。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