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种类别的考试,确保公平公正都是底线要求,而首要的就是防范考试作弊。要想治愈考试作弊的痼疾,外部需要法律红线的约束,以“法律之手”来严惩舞弊、打击犯罪;内部需要诚信意识的警醒,以“诚信之手”来警示自我、公正参考。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将于本月14日举行,此次计划招录公务员1.3万人,而笔试全省报考人数已达到26万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又将再次上演。
人事考试不仅是政府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考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目前,人事考试项目已延伸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等各个类别,涵盖经济、卫生、司法、建筑、人力资源和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去年,我省有150多万人次参加人事考试,其中公务员考试50余万,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100余万。无论是哪种类别的考试,确保公平公正都是底线要求,而首要的就是防范考试作弊。
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各级人事考试机构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比如,在考试运作机制上,成立由政府主导的人事考试考务联席会议机制,以此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在考试报名方式上,采取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的新形式,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在考生数据管理上,采取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系统、全省统一管理考生数据、全省统一编排考场的做法,最大程度上防范重复报考、恶意报考;在考务管理上,采取封闭考点和裸考、满考等新举措,最大限度地打压高科技作弊空间。但即便如此,考试作弊行为仍屡禁不止。有些企业制作各种发收装置,扫描、发送用的眼镜、手表,接听、接收用的耳麦、矿泉水瓶等,考场变身情报战场,作弊工具日新月异;某些非法考辅机构违法窃题,举办所谓的“保过班”、“必过班”,抛出所谓的“真题”、“真答案”,以此诱惑考生花钱买题作弊;有的考生更是突破底线,办理假身份证,找“枪手”来替考。凡此种种,不仅极大损害了人事考试的公平公正,而且严重伤害了大多数考生的基本权益,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践踏和破坏。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期间,16万考生中就有上百名替考“枪手”混迹其中,企图蒙混过关,被监考员和考试部门一一揪出和处理。凡此种种,极大地破坏了人事考试的公平公正,极大地伤害了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
要想治愈考试作弊的痼疾,外部需要法律红线的约束,以“法律之手”来严惩舞弊、打击犯罪;内部需要诚信意识的警醒,以“诚信之手”来警示自我、公正参考。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的模式,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目前,处理考试违纪违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但是,这两个处理规定都只是部令,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从而让一些非法考辅机构和违纪考生有机可乘,铤而走险。同时,由于处罚太轻,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戒、教育作用。这些年来,为争取考试工作早日立法,一些法学专家和考试工作者一直在呼吁加快考试立法。遗憾的是,考试立法依旧是小步前行,成效不大。为了做到有法可依,期待立法步伐迈得更大更快一些。
国有诚信必兴,家有诚信必和,人有诚信必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诚于信”也正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诚信建设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极为重要。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加强考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建立完善的考生诚信记录,并以考生诚信建设为契机,促进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所谓“人格无价诚可贵,事业有成信当先”,莫因事微而不诚,不因善小而失信。不管人生面临怎样的选择,都需要由诚信这座灯塔来引航。从根本上说,防范考试作弊行为、维护考试公平公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核心问题是诚信建设。个人诚信让社会充满阳光,政府诚信让社会充满希望。如此,才能营造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广东省人事考试局副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