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第一夫人”制度化

如何把“第一夫人”制度化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赵可金主张可以考虑把“第一夫人”制度化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胜军认为第一夫人要以美德征服人心

编者按:近期,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出访俄罗斯、非洲,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引发国内外媒体瞩目。然而长 期以来,有关“第一夫人”在外交中的角色定位在中国学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4月17日,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就此举办了“第一夫人与公共外交”专场论 坛,以下为专家精彩发言节选。

第一夫人可以为首脑外交“补台”

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从历史上来看,其实第一夫人在参与外交方面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 的过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交,世界各国第一夫人在外交上,甚至在整个政治舞台上都是处于受压抑的状态。真正决定性地把第一夫人推到政治舞台上应该是二战期 间,或者二战以后。就像当时宋美龄参加柯罗会议,蒋介石带她去,大家开始关注宋美龄,宋美龄由此在国际舞台上频频露面,成为中国第一夫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 作用的典范。

冷战后国际峰会频频举办,第一夫人开始在外交中占据重要角色。在具体实践当中,第一夫人扮演的角色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要平衡女性和首脑的关系,扮演首脑外交的左膀右臂。从现在来看世界各国没有对第一夫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交权力,基本没有法律的界定和支 持。第一夫人作为国家元首的助手或者陪同者的角色,有时候作为夫人的陪同角色或者助手的角色,这种情况下强调的是文化和了解的软沟通,可以起到一种为首脑 外交补台和呼应的效果。

第二个要平衡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角色,扮演国家公共外交的形象大使。国家究竟以什么面貌体现在国际舞台上。仅靠最高领导人传递可能是不够的,最高 领导人一般是男性,代表的往往是国家男性的那一面,毕竟这个国家有女性的群体需要传递。在国际舞台上第一夫人反而是国家的首席的形象大使,是一个国家形象 的名片和天然的代言人。

第三是平衡女性角色与社会角色,扮演民间外交的“桥梁纽带”角色。在很多场合下,“第一夫人”是独立承担起公共外交的角色,比如代表第一领导人 单独出访,出席一些重大的国际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和盛会典礼,呼吁全社会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倡导慈善、环保和人道主义关爱等议题。尤其是作为女性角色,第一 夫人往往更多扮演与女性相关的角色,替代最高领导人起到“母仪天下”的效果。

第一夫人是国家形象大使,以美德征服人心

张胜军(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我认为不应该只叫第一夫人与公共外交,应该叫第一夫人或第一先生公共外交,在这一点上拓宽一下领域。

第一夫人倡导的是家庭观念,爱丈夫、爱家庭、爱孩子。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每个人都依托家庭生活,家庭的价值一定通过第一夫人、第一先生来实现。第一夫人是家庭的标志,一个家庭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关心爱护他人,承担社会福利,履行他承担社会职务的职责。

除此之外她还是宽容、包容的代名词,是扮演一个国家凝聚团结在一起的标志,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不能说彭丽媛国母只关注汉民儿童的教育, 也要关注少数其他民族,作为国家的象征,对其他民族的热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喜爱,包括对各个方面,对我们的社会观念、社会差异、弱势群体的整合,这是社 会意义。

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和形象大使,第一夫人和第一先生还有一点不同,不一定要以美貌取人,而要以美德征服人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