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延迟退休”须算养老金明晰账

【案例】“延迟退休”须算养老金明晰账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他们将适时地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2012年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但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高层人士否认“65岁退休”是目前的研究结果,“65岁退休只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目前,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阶梯式退休方面。

 

从“一刀切”到“阶梯式退休”,无论人社部做出怎样的解释,延迟退休似乎已成为养老政策未来的走向。但是从媒体调查看,普通的劳动者在60岁以后的劳动意愿并不强烈,应对老龄社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理由也经不起现实推敲,延迟退休似乎仅对减轻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有利。延迟退休制度到底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共同关注同期案例。

延迟退休不尊重劳动者意愿

根据重庆一家媒体的调查,超9成网友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共有50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选项“退休年龄延至65岁,你愿意吗?”95.84%的网友选择了“不乐意”,仅有4.16% 的网友选择“支持”。

如果退休年龄延至65岁,最需要解决什么呢?在本次调查中,围绕事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形势、身体素质等话题进行了调查。 42.59%的网友认为“医疗保障和身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33.21%的网友选择了“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应真正起到保障作用”。18.79%的 网友表示,“就业形势必须乐观”。5.41%的网友认为“该控制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从上文提到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劳动者是不希望延迟退休的,这是劳动者最朴素的意愿。可能一些专家学者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角度来论述延迟退休对社会来讲多么有利,但是延迟退休与否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制定政策首先应该考虑劳动者自身意愿,只有劳动者自己才有资格来判定延迟退休该不该。

“延迟退休”不是舆论误读而是试探民意

从最开始频频提到的“弹性退休”,到前段时间热议的“延迟退休”,再到新近提出的所谓“阶梯式退休”,都是围绕退休年龄而提出的退休模式 ,虽然各方案的细节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目的仍然是要推迟退休,只不过适应人群不同罢了。从近期密集曝光的延迟退休方案,以及各方纷纷站出来表态的情况来看,这分明不是媒体在误读和炒作,而是人社部在放气球,有意试探民意对“延迟退休”的态度。

6月5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首次提到“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该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也正是人社部的这次公开表态,引爆了舆论对“延迟退休”的热议,而各路专家、学者、部门也纷纷登场造势,为人社部的观点提出各种理论依据,试图渲染出“延迟退休”已势在必行的架势。

“何平建议退休年龄延至65岁”可以视为其个人观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身份,必然会引发公众对其观点的联想。因此,如果非要说是舆论误读的话,那也是人社部有错在先,为何没有对部下严格约束,任由其随意在外发布个人研究结果,导致民众误解。可见,人社部不应该将板子打在媒体和民众身上,反倒该检讨一下自身的问题。

如果说何平发布的“65岁退休”建议不是人社部的研究结果,那么“阶梯式退休”算不算呢?或者,二者都是为试探民意。可是,人社部的研究结果究竟是什么?是否也该适时拿出来让公众讨论一下,别弄成了暗箱操作。须知退休养老乃是牵涉到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参考因素,绝对不能容许某个部门独断专行,必须交由全民来探讨、表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