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在学校党建工作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总结基层党建实践,建构组织发展是保障、教育培养是关键、作用发挥是目的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在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作用发挥与模范引领上下功夫,成效明显。
一、支部设置全覆盖,结合育人特点把优秀青年大学生凝聚在党旗下
学校党委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特点,坚持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创新支部设置方式。学生到哪里组织发展就跟进到哪里,确保组织工作不留“盲区”。
本科生党支部建在班级。学校基层组织设置的重点就是把支部设在班级,使优秀大学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接受党的培养,坚定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奋斗。学校实现了本科生一年级跨班级建立党支部,二、三、四年级建立班级党支部,并积极探索在一年级建立班级党支部。目前,学校在班级设置党支部103个,其中在一年级设置班级党支部18个。
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学科点。学校党委结合工作实际,把支部建在学科点上,突破了按专业、年级设置党支部的局限,有利于实现支部有效传承。目前,学校在学科点共设立党支部34个。
宿舍党支部建在楼层。针对高校学生的管理特点,建立联合党工委,实行“两头管理,统一考察”。学校在学生宿舍分楼层建立党支部,与班级支部互为补充,学习时段由班级支部培养考察,生活时段由宿舍支部培养考察,使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日常管理更全面,考评更系统。
临时党支部建在生产实践一线。结合农业院校生产实践课程多、时间长的特点,学校党委把临时党支部设在生产一线,实现党员在实践中考察培养,党性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在生产一线设立党支部,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与广大群众的感情和为民服务的意识,有利于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
流动党员党支部建在网络上。针对离校调研、生产实验的党员或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学校党委构建起网络党支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时代性特点,强化流动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学习教育。
在优化支部设置的同时,学校注重支委班子建设,选派优秀师生党员、离退休老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党员的引领示范、优秀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和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以使支部设置与支部建设有机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