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戴高乐的法国,是否还有远见卓识?

没有戴高乐的法国,是否还有远见卓识?

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近一年后,终于以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的身份访问中国。而据双方的安排,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将访问法国,共同庆祝双方建交五十周年。 

中法关系 习近平 

众所周知,在中法双方的政治巨人毛泽东和戴高乐共同的战略眼光下,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而且是顶住美国的压力。自此这个“外交红利”俨然成为中法两国外交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时过境迁,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国力对比都已经今非昔比,在双方表面热烈的外交辞令下,却掩盖不住双方关系已越来越趋鸡肋的现实。

首先,正如法国《世界报》封面评论所言:这是已经58岁的奥朗德一生中第一次访问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连续六年年年访问中国,而且仅仅在2012年就访问了两次!尤其不同的是,默克尔在中国一待就是五天,第一次出访的奥朗德却仅仅是37小时。这和他去年第一次访问印度的安排相当。而随行的企业家(五十三位)甚至还少于访问印度之时(六十余位)。

要知道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份量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在法国的外交份量。这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奥朗德出访中国时间短暂紧凑,从长达一年的准备和紧张只有两天的日程安排,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法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现状——友好,正常,但并不那么如漆似胶。所谓“友好、正常”,这不过是双方关系已是鸡肋的外交包装罢了。

中法关系从“特殊”到“正常”,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双方国力的变化。这正如清朝外交第一人李鸿章所言:“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处友,彼此皆有相当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亦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已一无地步,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