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砥砺民族意志(2)

抗震救灾砥砺民族意志(2)

摘要:灾难的洗礼,砥砺着民族意志,也提升着抗灾能力。芦山地震再一次警示我们,应该加速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改变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为主导的救济方式。芦山地震,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迸发出战胜灾难的磅礴力量,镌刻出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坚强、果敢的巍峨丰碑。

三、救援更加科学理性,新媒体成为生力军

抗震救灾关键在于科学理性,不能凭感觉行事。救援人员并不是越多越好,救灾物资切实用于受灾群众才能发挥效用。芦山地震灾区处于河谷地带,空间十分有限,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余震不断。国务院关于有序做好支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很有针对性:各地区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如果大量人员前往灾区,将给救灾和安置工作带来新的困难。网友纷纷转发告诫:“帮助灾区,不一定都要赶赴现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

这次芦山地震,新媒体凸显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自媒体所展现的一幕幕感人场景见证着大爱,网络里传递的脉脉温情和彰显的理性声音,释放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地震灾区失去联系的人让身在外地的亲友心急如焚,互联网网站、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力量为此编织起一道立体的寻人网络。震后初期电话不通,人们通过飞信、微信、QQ、微博等方式迅速传递信息。成都血液中心急需血,发了微博,响应者众,不到5小时血库就满了。政府、社会以及民众,通过网络的力量让公益活动高速运转起来。

四、巨灾保险和灾害损失评估亟待加强

芦山地震再一次警示我们,应该加速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虽然各家保险公司在震后积极履行保险赔偿和给付责任,但是商业保险在地震损失补偿方面的贡献依然甚微,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风险的集中性和损失的巨大性,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组成巨灾共保联合体,共同开发巨灾保险险种,共同承保。面对巨大的损失,仅仅依靠有限的政府财政,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必须明确巨灾保险的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巨灾保险体系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目前,灾害损失评估相对滞后是一大痼疾。现有灾害损失信息往往存在失真、重复计算或信息冲突,准确性、时效性较差,特别是缺乏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估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并分析应急措施的成效与不足。西方国家有完善的灾害保险制度,灾情调查与保险赔付相结合,保险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灾情调查方式精细,结果相对真实可靠。在我国,灾害损失调查由各级民政承担,为了获得上级财政和社会各界更多救灾款物和重建资金,提供的灾情报告往往多报虚报,夸大灾情和损失,这会造成救灾成本高、资源浪费。应该改变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为主导的救济方式,政府财政应是最低限度提供灾后救济,需要把救灾机制引向灾害保险体系建设。

(作者系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