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四川汶川8级地震,3年前青海玉树7.1级地震,似乎还历历在目,“4·20”芦山7级地震在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不过今非昔比,芦山抗震救灾,党和政府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救援更加科学理性和以人为本。从怎样科学搜救挽回更多生命,到怎样统筹协调部署救援力量,从如何高效安置群众到恢复灾区生活,再到如何合理规划重建提高抗灾能力……一系列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得以解答。一次次灾难的洗礼,砥砺着民族意志,也提升着抗灾能力。芦山地震,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迸发出战胜灾难的磅礴力量,镌刻出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坚强、果敢的巍峨丰碑。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临震预报尚难攻克
人类的智慧是多么神奇:1994年,许多人通过天文望远镜目睹了“苏美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的重大宇宙事件。科学家们准确地预算了距地球8亿公里的彗星撞向木星的时间和位置:于格林尼治时间7月16日20时15分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气层。
然而人类的智慧又何其有限:对脚下地球的地壳运动引起地震灾害的认识捉襟见肘。
地震是群灾之首,突发性强,灾损最大。凭借现有的知识,人类可以分析出哪里是地震多发区,也可以事后解释地震的成因机理,但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尤其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至今,人们对地震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仍然不甚明了。地震没有一次是完全重复的,有些地震甚至毫无征兆,预测地震找不到可靠的科学基础。所谓关于地震成因的板块构造说、挤压断裂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等,这次地震用这个学说可以解释,那次地震用那个学说能够说明。但只要有例外,就表明地震规律的关键逻辑人们仍然没有掌握。
临震预报是人类尚难攻克的难题。先前,人们基本认同的地震预测——大地震发生后很长时间,同一地点不可能再有较大地震发生——因为地壳运动积累的能量已经被大地震释放了,再次积累能量起码需要200年之久。据此,有专家说汶川地震之后,未来200年内该地区不会再发生大地震。这个观点如今又被芦山地震赫然颠覆了。
二、牢牢把握抗震救灾工作主动权
芦山抗震救灾工作的鲜明特点是牢牢把握了主动权。这得益于汶川、玉树几次抗大震的历练,吃一堑长一智。党和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对重大灾害作出有效处置。统一高效的芦山抗震救灾指挥机制,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科学调度和协调地方、军队、武警、部门等各方救援力量,形成相互协同、密切合作的机制,确保救灾既及时迅速又科学有序,灾区抢险救援、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资金物资保障等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从响应速度、救灾行动和资源动员能力来看,汲取了汶川大地震时的很多教训,长足的进步体现在牢牢把握抗震救灾工作主动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