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防范“做空中国”(2)

以改革防范“做空中国”(2)

但对于外资做空中国银行股和“做空中国”的理由 ,中国不能轻视,尤其中国的决策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理由恰是中国金融潜在风险和银行股长期低估值的原因所在。比如地方债务融资的风险如何化解、房地产高价运行的局面将何去何从、银行体系的风险资产该如何消化等问题不仅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银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现在中国银监会已经在开始整治平台贷款,对房地产和“两高一限”的贷款已经发出了风险警示,并对外界担心的“影子银行”也祭出了铁拳,关闭丙类账户,同时证监会也掀起了对债券市场的监管风暴,这些无疑表明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全力化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宏观决策意志已经发生了调整,不再通过摊大饼的方式在“发展中”掩盖矛盾和解决问题。

做空中国

但要彻底化解银行体系的风险,仅凭金融系统这几招还不够,需要提高“字外功夫”,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金融混业监管框架,需要从国务院的高度来全局考虑解决地方债务和高房价等深层次的矛盾,不能再让地方政府盲目借债扩张和大肆高价卖地,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要坚定不移,加大保障房的供给力度,给无房低收入者发放居住券来补贴租金,通过税收杠杆来增加房地产持有环节的成本,让空置房释放出来,把房地产市场的矛盾化解清楚。否则很难提振人们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这些年中国的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陷的太深了,如果这两个领域的矛盾化解不好都会影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生死存亡,但从新一届政府领导人的决心和主张来看,启动改革、化解矛盾的大方向不会有任何改变,而且他们不会再继续玩“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游戏,通过中国经济深层次转型和改革,未来一定会释放红利,丧失信心和盲目做空都不可取。

不过,这轮外资“做空中国”带来的提醒是,中国需要制定应对外资袭扰的具体措施,当然如果我们能将我们的制度规则和隐患改革的无懈可击,或者完全开放,自然就没必要设防,但短期让中国迅速进行体制改革和放权让利似乎很难。

当前中国得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思考:一、离岸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需要有清晰、前瞻的规划,离岸金融的规模不宜太大,要注意量和术的平衡,防止大坝外面被人钻孔,离岸金融衍生品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给离岸的人民币提供投资渠道,可以让人民币逐渐被人适应和变成国际货币,但如果衍生品过量一定会对境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形成冲击,在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资产普遍存在担忧的情况下,先放慢离岸市场推进的步伐来加速国内改革,有节奏、有战略地开放和走出去,才能够防止被人乘虚而入;二、依靠外资救股市的思路得调整,A股市场大肆对QFII和RQFII等外资开放的策略需要再反思,外资不是“活雷锋”也不是“解放军”,他们不会轻易来“填坑”,在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里很难指望QFII来充当价值投资的布道者,QFII迟早都会“入乡随俗”,别指望QFII来拯救和稳定A股市场;三、重新界定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决策层千万别再狭义地将股市界定为“融资”、“圈钱”,否则一个弱势的中国资本市场很难促使中国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在目前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股市来吸纳过剩流动性,而不是让发毛的货币兴风作浪,一会炒房、一会炒农产品,如果能够通过制度改革提振A股市场信心,过剩的流动性就能够留在股市,即使股市有些泡沫,市场的各种功能还是存在的,这总比在熊市中煎熬和所有功能丧失显得主动;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得加快,像利率市场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法治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都得跟得上;五、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相协调,不能再回避,需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否则权贵资本横行严重破坏市场规则,有时既得利益集团和权贵资本反而成了阻碍改革的重要力量,如果再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这些难题,则很难释放改革中的红利,也很难彻底解决全局矛盾。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