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风是学风的体现,而今天的学风又是当代文化界、文艺界以及知识界思想状况的一个反映。我们今天的思想状况,学术、学科体制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是新时期以来重新向欧美看、与西方“接轨”的结果。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言必谈西方的思想状况,直接导致学风和文风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追求学术论文在形式、方法和概念上的“华丽”;过分强调所谓学术规范,且规范的标准是清一色的欧美标准;这就致使“学院八股”、“洋八股”盛行,也导致从学院体制中学习出来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们迷失在学术八股中,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今天谈学风问题对年轻的学者非常有意义。提给年轻学者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怎样面对现实生活以及现实的文艺、文化现象中出现的一些真问题,以及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一种思想观念是冲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的,那么这种思想意识、思想观念一定是朴实的,假如我们用朴实的思想观念去做文章、去论证问题,那么文风一定也是朴实的。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抛开那些华丽的概念和形式去考察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微博等公共领域的言说方式值得探究
◎ 赵志勇
说到文风问题,我反而感觉现在的文风跟上世纪90年代比已经好很多了。其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我经常看微博的缘故,像微博那样的东西写的都挺清楚的。90年代我们的文风是很糟糕的。我印象最深的,上研究生时开学第一天去见导师,导师的第一句话就说:这三年不要读中国人写的书。后来三年,读的绝大多数是那种翻译腔的文章。当时不光我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也一样,大家之所以去读某本书,不是因为那本书和那个理论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什么相关性,而是因为大家都在读。我们去深造求学,但我们并不确定自己所思考的这些问题、所读的这些书,跟个人的生活经验、跟自己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比那时候要强,一些年轻学生有非常强的自觉意识,自我认知比较清晰。今天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言不及义的话,学生大概会直接把这个老师的课删除掉。从这个角度看,我对当下的文风问题较为乐观。
从微博普及之后,我们开始有一个新的公共领域,这个公共领域里大家言说的方式值得探究。微博上,大家说话都特别直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直接表达意见。以往我们的社会没有提供这样可以不加掩饰地表达自我的平台。可能中国人都比较含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直接地表达否定他人的负面意见。但微博上不一样,如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会直接告诉你:你写的都是垃圾。因此微博给了我一个非常有趣的阅读经验。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