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严禁限定‘985’‘211’”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伤了谁?

“招聘严禁限定‘985’‘211’”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伤了谁?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通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鼓励高校积极为高校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然而这样的规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否有利于教育的长足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首先,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培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也是丛林法则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中竞争就更加明显,落后就要淘汰。企业或者一些用人单位优先录用“985”“211”高校学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一方面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胜任工作能力强,接触事物广;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学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很难想象一个每天混日子每科60分刚过和一个勤奋学习每科都是85分的学生知识面和工作责任能相提并论。不能否认,“211”“985”高校也存在这种混日子的,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他们的总体情况要比普通高校好的。自由和竞争是新加坡吸引人才的一种方式,而我们却出规定强行抹平“211”“985”的痕迹。其结果是导致学生涣散竞争意识散失,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

其次,这样的规定不利于教育的长足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人都耳熟能详的道理,我们现代人更是不必多虑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国家才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提出了“211”“985”学校,才有了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出台的“珠峰计划”,这些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造就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所以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比一般本科类院校的录取分数要高很多,因为这些“211”“985”高校得到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是普通高校所不能比拟的,导致好多聪明勤奋的学生努力考取这些学校。然而《通知》的规定却要将“211”“985”的印记抹平,这种前后相违的做法无疑鼓励学生们进好坏学校一样,形成了一种“逆淘汰”现象,不利于我国教育的长足发展。

最后,这样的规定也不利于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归根结底二十一世纪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提出了科技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意在为我们在世界可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个规定的却在就业导向使人们认为好学校与一般学校没什么区别,没有重点,没有主次,平均撒胡椒面,其结果不利于国家人才战略略的实施。

加强学生就业信息工作,是每个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不能出一个《通知》搞一刀切,既伤害了教育,又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国家。据了解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农民工2.6亿,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原因种种。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有关,与一个国家待就业人数有关,与高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有关,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关等等。在诸多问题中我们应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的水平和发展阶段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应该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分开,增加应用性学科的比例,关闭些就业率低的专业,做到既要培养造就人才,还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两者兼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