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与美实力差距?

中国如何应对与美实力差距?

41年前,毛泽东为维护国家利益,舍正用奇,在北京会见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确立事实上的联美抗苏战略,而尼克松返美前与中方签署的《上海公报》声明“双方把双边贸易看做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从而启动两国其后逐步扩大的经贸交往。中国外交的此一战略调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使中国成为冷战中地缘政治角力的最大赢家。

中美软实力

“入世”后中国综合国力以加速度增长,一跃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投票权比例从2.77%提升到4.42%,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也从3.65%提高到6.07%。对外贸易更是爆发性增长。如今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并成为欧盟、俄罗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出现跨越式发展的时候,美国却爆发了深重的金融危机,相对于中、印、俄和巴西等新兴国家,霸权明显衰落。然而,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格局使美国政府难于轻易切割双边关系,遏制政策更是无法落实,这也是美国学界提出“中美国”倡议的现实背景。

中国在博弈中处明显弱势

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方面的冲突,中美两国仍然处于非敌非友状态,而奥巴马政府在反恐战争趋于尾声的时候,将军事和外交重心转向亚太,决意“重返亚洲”。 前国务卿希拉里更是要求中国停止扮演“崛起中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角色,不再借此“两头占便宜”,并对中国发出六项质问,要求中方实实在在地表明其崛起符合全世界的利益。美国的战略调整正在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利益。那么,中国政府到底会如何应对呢?

笔者对当前中美关系基本面的判断是,美国不是中国的敌人,但肯定是中国的竞争对手;美国仍然拥有国际结构霸权,牢牢掌控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在国际金融、国际组织、国际法的制定和价值观传播等领域和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有实力推迟中国崛起的时间;美国国内有一股庞大的力量主张在中国全方位崛起之前,先发制人,防止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霸权国家。

国际关系的历史证明,以武力挑战霸权国家的冲动大多不成功,而霸权国家的衰落主要基于自身的原因,并非直接源于第二或第三强国的武力挑战。作为经济实力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明智的做法是避免与霸权国家美国发生直接的双边军事冲突,建立有利于双方回旋的缓冲带,基于现有国际秩序框架,在外交、经贸、法律、文化和互联网等非军事领域大胆博弈,谋求中国的利益。

美国虽身处霸权旁落的担忧之中,但其实力仍然远超中国,对华骚扰政策的选项颇多,在台海、西藏、南海、钓鱼岛、朝鲜半岛、中印边界、国债、汇率、人权、异见人士等问题上都可兴风作浪,一波一波地给中国政府制造麻烦。然而,当前中国对美政策可撬动的支点并不多,只有中俄准同盟、上合组织、美国国债、人民币境外结算等看起来稍具力度,中方显然处于弱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