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行之有效的应用写作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行之有效的应用写作教学方法

核心提示:文本细读法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The New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这里借来用于应用文的阅读和教学,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可能性,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

文本细读法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The New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这里借来用于应用文的阅读和教学,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可能性,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能指”有多种,不同的“文本”由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构成,文学、应用文的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  

“层次性”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词。不论是文学文本还是应用文文本,只要是优秀的,它的能指系统就一定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构成文学文本、应用文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  

“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七行俱下”、“一目十行”,这都是说他们读书非常之快,都属夸张之词,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出众罢了,不可信为实有其事,更不可效法。不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的接受,要想真的有所得,还是要用真功夫、笨功夫。  

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名句,“破”字,有的注释家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破损。歌德说:“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要翻阅版刻的意大利大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 歌德这样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所以他能够远远地超越前人。  

才华卓异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是一位“红迷”,她说,学者做考据是站着看《红楼梦》,等不及坐下来,而她呢,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了,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一点的字会自己蹦出来。所以,她能“在无意中”发现不同版本的异文,连红学大师也不见得能做到。凭着感觉、记忆就能看出异文,熟悉到如此程度,字句、人物、场景时刻在心头盘桓,自然会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写出的小说能感人至深。  

“细读”,就是不要“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文学作品的细读,一般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复义、张力、悖论、反讽和语境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针对应用文来说,“文本细读”就是要仔细分析优秀作品的构词、句式、篇章结构、内容逻辑、意蕴与意味,从而把握不同应用文写作中因场合身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境、情感态度、气势高低、内在蕴味,做到反复揣摩,烂熟于心,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写作技巧甚至是阅读快感。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