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靠群众不能靠“官僚”

国企改革:靠群众不能靠“官僚”

党的十八大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集群众之智慧办好群众之事。

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下放自主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总结30多年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也必须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依靠职工办企业是我们党对国有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发明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鞍山钢铁公司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民主管理制度。配合国营企业改革,1986年国务院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保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1993年宪法修正案修正了“国营企业”,重新使用“国有企业”这个概念,宪法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总结一些企业依靠职工群策群力扭亏增盈的经验,到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把企业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根据有关法规和制度,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企业职工公开,使职工及时了解厂情,更好地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

国企管理制度的改革既要尊重企业内在的规律,也必须考虑到所处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经济等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依靠职工办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自始确立和坚持的管理制度之原则。上个世纪初,西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遇到了瓶颈,一个从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者的美国人泰勒1911年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并付诸实践,从科学管理理论出发开始于1924年的霍桑试验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认识到职工内心的认可和努力是突破提高劳动生产率瓶颈的根本之所在。改革三十年后,我国国有企业独创的“两参一改三结合”似乎被遗忘了,然而却在所谓先进的外国企业中开花结果了。欧美日本等企业借鉴“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思想,发展起来了职工持股、职工恳谈会、职工自主管理等形式的企业管理方法。

学习和借鉴所谓西方先进企业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从物质刺激、股份化改造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次改革的成果无不是阶段性的——既达不到西方企业管理的那种效果,又制造出了尖锐的新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研究我们国有企业本身的特点、性质、环境和规律,甚至把我们的根本都遗忘或抛弃了。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处理好党的领导、经理责任和职工作用三者的关系。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保障,实现我们的目标依靠职工是不二法门。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历史反复证明,凡是真心实意依靠职工,我们的工作就能克服困难顺利推进,凡是忽略忽视职工,我们的工作必将受到挫折。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群体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无不是所谓“精英”官僚主义小圈子决策造成的。国有企业管理至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机关化“官僚”制度,表现为:资源按官职占有,权利按官职分配、收入按官职拉开差距,职工被理解为雇工,职工成了被管理的对象,企业被理解为是投资人的,经理成了“老板”,工会被合并到党群办,职代会流于形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相背离的官僚主义倾向,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予以废除。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