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共铸中国精神——写在抗击芦山地震灾害之际(2)

同心同德共铸中国精神——写在抗击芦山地震灾害之际(2)

自信自强:展示国家力量

“我们坚信,在中国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际社会有力支持和帮助下,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灾区美好家园。”习近平同志的这一庄重宣示,表达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彰显了国家和民族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顽强。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自信自强,它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树立起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盛,来自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伟大力量。

自信自强,源于灾区身后的强大祖国。基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累积效应”,国家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几天之内中央和四川省已向灾区拨付补助资金25亿元,确保抗震救灾有序有力推进;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的“创新效应”,抗震救灾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基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同舟共济的“帮扶效应”,全国人民协力奋战、共克时艰。

自信自强,源于应对巨灾的宝贵经验。我们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尤其是抗击汶川和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总结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了减灾防灾、抢险救灾、应急管理、危机处理的机制,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5年前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建立的“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抢险救援工作机制,实施的“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方针等,为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次芦山抗震救灾中,我们较好地处理了应急响应与社会动员、及时抢险与次生灾害预防、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与灾后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与社会风险防控、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过渡安置与灾后重建等关系,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展开、有条不紊。

科学高效:彰显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能够集中调配社会资源,集聚各方力量,确保有效应对巨灾。此次芦山地震救援力量的迅速反应、救援体系的合理架构、救灾资源的科学配置、救灾手段的专业程度,创造了科学高效的救灾范例。

科学高效,彰显完善的救灾体系优势。科学的决策体系确保了指挥畅通,强大的动员体系确保了举国响应,有力的执行体系确保了令行禁止,完备的组织体系确保了运转有效,充分的保障体系确保了应急需求。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震后28分钟公安部启动一级响应机制;震后不到半小时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赶赴震中;震后半小时武警四川总队1200名官兵赶赴灾区;震后5小时民政部向灾区发送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震后15小时第一支国家级专家医疗队赶赴灾区。防灾御灾、抗灾救灾体系的高效运行,汇聚起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

科学高效,彰显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势。抗震救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检验政府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和统筹协调能力。这次芦山抗震救灾,国家行政资源高效配置,部队、公安、民政、卫生、交通、通讯、水利、气象、国土等部门有效发挥作用;社会民间资源动员充分,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精神资源竞相涌流,救援部队、共产党员舍生忘死,社会各界爱心迸发。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配置优势得到凸显。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