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人真实生活如何
中心村的人,才具有华西特色
华西村现在有6万多人,中心村只有2000多人,其他人口由外围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组成。所谓外围村,是指华西村从2001年开始兼并的20多个村子。
外围村的人没有华西集团的股权,他们像外来工一样只是受雇于村办企业;华西村也给他们修了别墅,但是需要自己花钱买;他们也享受一些福利,当然要弱于中心村村民。
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不自由
中心村村民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不自由。他们必须在村办企业上班,甚至没有节假日,但是工资只有1000多元。收入的大头是奖金和分红,但是这两项收入的大部分被提走用于再参股。他们住的别墅也要租赁,虽然住上了但是欠着租赁费,分红的一部分自动被用于还款。华西村普通村民到底每年可以得到多少现金收入,没有统计数据,只有一些个案。有媒体报道华西村一个家庭年收入至少达百万,但也有媒体报道,属于中上水平的贡庆丰家只能实收9.7万元现金。
这些村民拥有者华西集团的股权,但是不能将其变现,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而如果他们离开华西村或者不在村办企业上班,则会被剥夺房子、股份等几乎一切。
被束缚,但不愿或“不敢”失去保护
除了财务上的束缚,华西中心村的村民要接受各种村规的束缚,比如要少养狗多养猫。记者普遍反映在华西中心村不容易采访,白天有村委宣传科专人陪同,晚上又采访不到人。
在多重束缚下,中心村的村民也几乎没有脱离这个集体或者反抗的。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在意这些束缚;也许是因为这个集体带给他们的保护要超过束缚,他们担心束缚一旦被打破,那么各种福利与荣耀也会随之而去;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敢”,就曾有外围村的村民因为散布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坏话被拘留。
华西村是否值得效仿
华西村确是奇迹,但奇迹也意味着难以效仿
据统计,公社摘牌后,在1985年全国近95万个行政村中,99%以上的农民选择了退出生产型公社,但今天仍有约7000个村被认为保留了生产型公社。
一般而言,其一,生产型公社对人的束缚多,有违人的天性,所以这种公社解体是趋势,保留是偶然;其二,生产型公社在市场经济中不容易成功。
而华西村能保持集体凝聚力,把集体延续至今,已经是小概率的事情。能以村集体经营的方式取得巨大成功,更是只有华西村一家,这的确是奇迹。
这种奇迹,实际上是各种机缘巧合促成的,比如出了吴仁宝这样一位罕见的“能人”。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效仿华西村,而在于能不能效仿——只有可以成为常态的模式才能效仿,奇迹是难以效仿的。
集体主义可以追求,但不必全指望华西村模式
现在一些保守派,希望以华西村为例,说明集体主义的好处(或者说明公有制的好处,或者说明共产主义可以实现)。但并不只有华西村这样的模式才叫集体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实行公有制。虽然我们没法准确的描述自由人联合体,但顾名思义,一些有共同诉求的人自由的组合在一起,肯定比强制把人们撮合到一起(比如以前的农村公社)或不许人们自由的组合在一起(比如拒绝农会),更接近自由人联合体的范畴。有共同诉求的人自由的组合在一起,这不就是集体吗,而他们的组合不就体现了集体主义吗?这些集体可以以赚钱为目的,也可以只为信仰(比如美国的艾米什教派公社根本就不追求效率,但其成员为信仰而自愿甘于清贫,就在花花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凝聚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