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2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676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875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依然跑赢2012年GDP增速。
“为什么平均工资跑赢GDP,我却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些人面对平均工资增长数据的疑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对平均工资数据进行了解读。
经济增速虽缓 工资增长仍有基础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使得工资增幅有一定回落。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回落2.5和1.2个百分点。
尽管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100601亿元,增加10862亿元,增长1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818亿元,增长15.6%。这些都为促进工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认为,增资政策力度不减促进工资稳步提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围绕着改革工资制度,将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20.2%。23个省份发布了2012年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提高幅度多在14%以上。无论是调整的范围还是幅度,都与去年基本持平。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仍保持了较强的增资政策力度,为工资的较快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撑。
相关数据印证平均工资增长
“工资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总体相符。”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指出。
一是与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幅度基本相符。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工资增长是居民总收入增长的首要贡献因素。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加2755元,增长12.6%。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四个构成要素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336元,增长12.5%。正是因为城镇居民工资的较快增长,才有力带动了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提高。
二是与居民储蓄增长趋势基本相符。收入是决定居民储蓄的最主要因素,收入水平与储蓄存款增加额高度相关。2012年,伴随着作为居民最主要收入来源的职工工资的较快增长,住户存款余额也明显增加。据统计,2012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中住户存款余额为41020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061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认为,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现象,或者为了吸引和稳定科技人才、技术工人,采取了提高员工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等措施,促进了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
不同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依然突出
“为什么平均工资跑赢GDP,我却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些人面对平均工资增长数据的疑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