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指出,2012年平均工资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存在,有的表现还比较突出。具体到每个人,对工资增长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对占全部就业人员41.2%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员而言,其年平均工资不仅远远低于金融业的89743元,也比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低5119元、10286元。
同时,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897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051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2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6925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倍。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268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住宿和餐饮业3126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23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96:1,比2011年的4.17:1差距有所缩小。
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而言,其年平均工资更低,仅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61.5%。
“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张 翼)
链接
平均工资是如何定义的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单位发放工资的人均水平。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工资总额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四部分组成。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本报记者 张翼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