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客观说,我们的权力规范还落后于权力运用。权力制约机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权力监督在实际运行中时常会出现“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情况。
人们也许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些典型的语言——“官当到我这一级,就没人管了”,这是山东省泰安市委原书记胡建学忏悔时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权力太大,监督机构对我形同虚设”,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委原书记李乘龙说过的话;而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反省自己的犯罪原因时,坦白承认监督和纪律约束对他没有起到作用,他说自己就像“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
一些落马官员的独白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权力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如影随形,运用得好,权力能做成天大的好事;运用得不好或滥用权力,就很可能办出坏事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让权力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说,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重要的是,要编织更为坚实、致密、合体的“制度笼子”。一方面,要尽快对现在的“笼子”查漏补缺、修缮巩固,确保已经显露出来的漏洞被彻底封死,切断少数掌权者继续钻空子的企图。另一方面,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广泛听取意见,吸纳各种力量,集合各方才智,共同打造一个坚固的“笼子”,使权力不能从笼中轻易窜出,为所欲为。
当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重要的是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政府行政公开。只有实现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依法运行、民主决策,并充分发挥全社会监督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管住权力,取信于民,赢得人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依法行政,抓好公职人员队伍建设,实现政府创新管理;推动政府行政公开,关键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更加重视。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讲话时就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这一清晰的表述反映了党和政府的鲜明态度:只有让廉洁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才能最终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