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观环境:还好。随着中央各部委落实国务院“新36条”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各省市自治区甚至不少地县也先后出台了一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因为,广大地方政府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哪里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多、成长得快,哪里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哪里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就好、改善程度就大,哪里的社会就安定、和谐。因此,各地均具有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积极性。
但中观层面的环境状态也不是毫无问题的。实际上,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等问题还大量存在。最近有报道说民营企业即将进入电信业,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现在的进入成本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通讯收费标准也已经大幅度降低。这就是说,民营企业真正进入电信业也还不是一件说进就进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行业垄断及行业内部垄断还是一种巨大力量,民营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3. 微观环境:不如想象的好。微观环境确实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其具体表现是:羡富、嫉富、仇富、吃富的心理还相当普遍并且很严重。这种心理及其行为,在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包括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管、卡、拖”等,都是其典型表现形态;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国有与非国有企业间在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在市场融资过程中民营企业遭到的各种歧视等等,均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至于有些政府采购中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排斥,更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健康、国企与民企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三、如何促进小微企业在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1.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稳定的产业发展预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些方面,政府的责任重于泰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大中小微企业在产业准入上的公平公正、在资源等生产要素上的平等使用、在市场营销上的公平参与平等竞争、在企业收益上的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等。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较快成长,关键将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能否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产业发展预期,这将成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此,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就成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
2. 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财政投资的全面公共化。通过改革,真正把财政投资的重点,从生产性投资、基础性投资、转移支付性投资和出口退税性投资,转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基金性投资,并逐步实现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积极运用,真正实现财政投资的全面公共化。
其中,要特别重视对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对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性投资。因为,从民生与就业角度看,小微企业实际上承担了可能需要财政承担的更多公共福利。财政给小微企业更多的扶持性投资,实际上是一种短期代价虽然显得高,但长期社会收益实际更大的可为性投资。2012年11月,科技部科技条件与财务司科技金融处负责人表示:科技部近期一直在研究,在推动,利用两个基金做好创业投资方面的政策引导。第一,科技部将通过阶段投资方式,陆续参股13家主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第二,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把科技成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共同投入。这是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好消息。
3. 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正确选择转型升级的战略与策略。正确区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先着力于搞好企业治理结构等制度层面的健康生存与转型,然后再进一步搞好企业技术层面的健康生存与转型,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治理结构等制度层面的转型,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从家族式低级治理转向现代型公司治理。技术层面的转型,重点是从小而全、低技术、低附加值,转向小而专、高技术、高附加价值。
4. 加强对小微企业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发展政策教育。培训与教育的重点,一是企业主,二是企业员工。对企业主,同样需要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但重点是发展政策教育,尤其要注意把发展政策教育摆在前面。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加以引导。对企业员工,同样需要进行发展政策教育, 但重点是职业技术培训,要注意把后者作为企业员工教育的重点。
在上述两个层面、两个大类的企业职业技术培训和发展政策教育中,既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同时也鼓励各级政府采取措施进行配套支持投入。目前,我国财政和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均严重不足,表现为企业投入的不多,政府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大国发展战略的角度讲,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在企业和政府均不断加大投入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逐渐做到政府投入的增长高于企业投入的增长,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积极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