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硝烟铁腕

第十六集 硝烟铁腕

核心提示: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依然危机四伏。国内的社会革命党人拒绝苏维埃政权与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发起了一系列恐怖暗杀行动;英法美等国政府则对苏维埃政权感到无比恐惧,采取策动内乱、经济封锁、武装干涉等一系列手段,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呢?

【短片】

1918年8月30日傍晚,列宁在莫斯科米赫里逊工厂参加完一个群众集会,被工人们簇拥着向汽车走去。兴奋的人群涌动着,拥挤着,一个男人突然高喊道:“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就在人们把注意力转向这个男子的时候,突然响起了三声枪响,列宁应声倒地。第一枪射中了列宁的左肩,第二枪射中左胸并穿颈而过。

刺客是一名女性社会革命党成员,但她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行为。子弹并没有刺穿左肺,但血液流入了肺部,情况依然十分危急。经过一夜手术,列宁终于闯过了鬼门关。但刺杀事件给他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

【主持人】

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依然危机四伏。国内的社会革命党人拒绝苏维埃政权与德国签署停战协议,发起了一系列恐怖暗杀行动;英法美等国政府则对苏维埃政权感到无比恐惧,采取策动内乱、经济封锁、武装干涉等一系列手段,企图将它扼杀在摇篮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呢?

(推出片名:《硝烟铁腕》)

【短片】

从1918年夏季开始,俄国到处燃起了战火硝烟。英、法、日、美等协约国武装干涉军和各路前沙俄将领率领的白军开始对红色政权全面围剿,数条战线绵延一万多公里。至列宁遇刺,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沦陷。

【主持人】

为了打赢这场殊死的战争,列宁采取了非常手段。1919年,前沙俄将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先后进攻莫斯科时,布尔什维克党动员了1.5万名党员、36万名工人补充到前线,吸收了20万觉悟高的士兵、工人、农民入党。当时发给党员的手册上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员只有一项特权——最先为革命而战。当时人们的见面语就是“你报名参加志愿军了吗?”在共青团委员会的门上都写着:“全体团员上了战场,团委停止工作”。

【短片】

列宁首先要面对的严酷事实是粮食危机。苏维埃政权失去了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等主要产粮区,前线厮杀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的群众都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俄国在持续数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民穷财尽。国内战争爆发之后,原首都彼得格勒当时每人每天只有50克面包的口粮,诗人奥西普充满悲伤地写道:“彼得堡在光荣的贫困中奄奄一息。”

而新首都莫斯科的情况也极为严峻。1918年3月11日迁都当天,列宁写下了《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文,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词: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强大,你又衰弱,俄罗斯母亲![1]5月9日,人民委员会发出了由列宁签署的信件:“红色首都正因饥饿处于死亡边缘”。

【专家访谈】

在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全党工作围绕着军事斗争展开,保证战争需要成了当务之急。列宁在同白卫军和外国武装干涉势力的斗争中认识到了一点,要使苏维埃俄国成为实际上的一个大军营,必须实行铁的纪律,必须建立大量的国家粮食储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了。

【短片】

这张照片中的年轻人尽管身穿军装,肩跨钢枪,但他们的身份并不是军人,他们大多来自彼得格勒、基涅什马的工厂。在1918年5月13日至27日间,他们曾收到列宁的来信,信中说,革命形势是危急的,除了工人,没有谁能拯救革命。现在为粮食斗争,就是为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斗争。6月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组成了第一支粮食征集队。

【主持人】

根据当时苏俄中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6个省的城市用粮有一半掌握在投机商手里。那时一普特粮食的国家征购价是6卢布,在黑市上则卖到了200多卢布。

1918年8月4日,列宁及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签署《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明确粮食征集队的任务是在从前地主的庄园上收割冬季作物,在分明无疑是富农的土地上收割庄稼,在靠近前线的地带收割庄稼,在各地及时帮助收割庄稼并把一切余粮上交国家仓库。

【主持人】

1919年1月11日,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有关余粮收集制法令愈加严厉,其中规定凡有余粮而不上交者,一律宣布为人民的敌人,并处以10年以上徒刑,甚至永远驱出村庄。随着战争危机的加剧,征粮工作开始出现过激行为。来自西伯利亚辛集列耶夫乡的一封征粮队报告称:“向农民收粮进站糟透了。我们所去的那个乡已被征集了5次,粮食全没有了。”

【短片】

与余粮征集同时进行的是取消自由贸易,先是粮食和饲料,后来是肉类和土豆,最后扩大到一切生活用品,都由国家垄断和统一分配。根据史料显示,1920年3月的1个月内,一名工人只得到5俄磅面粉和三盒火柴。对于许多俄罗斯男性公民来说,比饿肚子更可怕的是喝不到伏特加,以至于有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搞到医用酒精来当酒喝。

即便是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本人,也处在连日的饥饿中。莫斯科喀山机务段在给党员们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昨天,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在这封信中,机务段党委号召全体党员利用周六进行义务劳动,帮助国家度过战时经济危机。

自此之后,义务劳动在多个城市陆续开展,列宁赞之为伟大的创举。在中国,许多与共和国年龄接近的人,都还记得当年小学课本上讲述的故事:那天是5月1日劳动节,列宁穿了一身平常的粗布衣服,一双旧的短皮靴,一大早就来到了义务劳动的工地。在和一位小伙子抬木头时,列宁硬要扛粗的一头,小伙子说:“我才28岁,可是您已经50岁了。”列宁诙谐地说:“既然我年纪比您大,那么您就别跟我争了。”

【短片】

布尔什维克把战斗与牺牲作为那个年代最高的生命价值。1920年,终于粉碎了邓尼金部队,全歼高尔察克军队。11月17日,红军解放克里木半岛。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最后胜利。

【短片】

在三年的浴血奋战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广大工农群众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如果说为了战争他们还能理解和承受的话,那么到了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他们已经不能再忍受了。

但是,这时很多非常措施不但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如余粮征集制扩大到棉花等农副产品,国有化开始推广到小企业,还要进一步取缔私人贸易活动等等。在当时一些人看来,这是恢复经济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

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给列宁的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专家访谈】

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措施,但试图通过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又是不成功的。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过早地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就完全是错误的了。列宁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必须及时调整政策。

【短片】

列宁把农民的来信和建议看做是反映农民情绪的“睛雨表”,认为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永远读不到的“文件”。1921年春,列宁先后接见了大批来访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对于反对之声,他表示要用实践来检验迈出的每一步,不怕纠正错误。

【主持人】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做了历史性的总结,“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战争基本结束以后继续强化这些政策,“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从实际出发,对党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列宁将如何调整政策,摆脱国内危机呢?请看下一集《新政繁荣》

(主题歌起——字幕:请看下集《新政繁荣》)

[1] 《列宁全集》第34卷,第73页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