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组织部长要选贤任能公道正派》一文,虽看到署名早有心理预期,但还是惊诧不已、感佩不已。
从古代的圣旨、奏折直到现代的文件、领导讲话……不同时期的公文,尽管文字的主体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本质依旧一以贯之,都体现着每个时代文字规范、工整、精确的最高要求。然而,这个特点的存在也造成了公文创新的桎梏,导致了公文范式僵化、八股气浓的倾向。于是,很多时候,对于读者来说,公文往往阅之无味;但对于工作而言,公文却绝对弃之不能。久而久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也被贴上了缺乏思想、不够活泼甚至不解决问题、讲与不讲一个样的标签。其实,这是误会。有的时候,只要主责者愿意,公文同样可以形神兼备、文思并涌,让人亲近、令人叫好。
文以载道。任何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最终都得落印于纸面、见诸于文字。所以,对于一个政治集团来说,语言的表达、文字的表述虽不是根本,却始终十分关键。回顾中共的历史,正是毛泽东主席那富有渲染力、极具战斗力的文字,解析出中国革命的实质和逻辑,引领着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未来。在对日抗战和解放大陆的进程中,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总结、创新、实践的中国新公文体及其贯穿的文风,通过新华社、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广泛传播,争取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好感和支持,也赢得了无数劳苦大众的理解和拥护。
事业需要骨干来支撑,任何时候都不例外。今年是十八大召开之年,部分省级党委换届任务还没有完成,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正在接续启动。这篇文章,既体现了对去年换届实践做法和经验的总结,同时,也阐明了这些经验正在上升为新的干部工作理论并会在接下来的换届中加以运用,文风清新,简明深刻,对干部工作特别是对选人用人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读后也有更多的期盼愿景。
“公”、“正”,是中国人对社会环境的最大向往;“贤”、“能”是中国人对个体成就的最大期待。在此基础上结合组织部长使命提出的公道正派、选贤任能,并进行深入的论证、阐述,在文字堆砌上已属不易,在思索层面上更有难度。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竟然做到了,不得不令人叹服、叫绝。可以说,这篇文字不仅体现了公文风格改进的成就和方向,也体现了思维能力和思考的广度、深度,更展现出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读之,不仅是干部工作的启蒙和辅导,也有文字上的美感和情操上的感染,在时代挑战和社会危机不容乐观的情景下,不由得涌上一丝沁入骨子里的喜悦和信心。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