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本文立足新时代语境,揭示“愚公移山”精神从寓言到实践的跃迁,其移山不止的精神内核始终激荡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文章阐释“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髓内涵,提出坚持不畏艰险、接续奋斗的精神,通过解码精神与实践的深层关联,为锻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践行者提供了价值坐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结晶的成语情有独钟,在发表讲话和进行著述的时候常常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浑然天成,给我们树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比如在谈到抗御自然灾害时他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在鼓励人民心怀梦想、不懈奋斗时他说,“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一、愚公移山:一个在重大历史关头被看作“红色动员令”的成语
作为一个成语,愚公移山用于“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1945年6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时,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外患即将被扫平,但是内忧却非常现实地凸显出来。当时的中国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一条道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要走的路是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一切民主党派,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道路;另外一条路则是代表了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他们要走的路是带领全国人民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看好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道路,美国政府甚至动用大量战略资源支援国民党军队。而中国共产党这一边,虽然较抗战前,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无论是所占地区规模,还是总兵力、总人口方面,都没有办法和国民党相比。
在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居高望远,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引用了2000多年前出现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这一成语,作为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起的“红色动员令”。毛泽东同志在详细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之后发出号召:“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巧妙地借助“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号召动员全党带领人民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红色动员令”对于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最后打败国民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重温这一成语,既可以想象出当年前辈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筚路蓝缕,更可以从中领悟很多宝贵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