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民“市民身份”比“住到城镇”更重要(2)

给农民“市民身份”比“住到城镇”更重要(2)

城镇化进程必须要认真吸取工业化进程的教训。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是,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大量廉价农民工“低再教育投入一低素质一低收入一低消费”的恶性循环,不仅拖累了“中国制造”的升级,而且阻碍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如果不吸取工业化进程的教训,继续沿袭工业化进程的思维,捕‘粗放式城镇化”,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因此,要坚决摒弃“土地城镇化”的主张及做法,定位于“人口城镇化尤其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把转换农村居民身份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只有尽快启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才能以城镇化为载体,把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引到“较高再教育投入一较高素质一较高收入一较高消费”的良性循环中,为社会持续稳定奠定基础。

2.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市场环境及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力量一直不断冲击着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所拉动的若干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已经主要依赖市场力量,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不再有户籍限制、不再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划分;其次是商品流通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商家供给的商品包括进口商品,不再区分城市居民市场与农村居民市场,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市场;再次是恋爱婚姻的城乡一体化。在20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及市场经济起步阶段,中国人的恋爱婚姻附加了户籍身份的条件,进入21世纪,户籍身份对恋爱婚姻的影响已几乎为零。除了劳动力市场、商品流通市场、恋爱婚姻的城乡一体化,其他各种无形的城乡一体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看似最难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随着市场环境及条件的成熟,已经变成了最容易的改革。可以说,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市场环境及条件已经成熟,惟一的阻碍是行政力量。只要政府下决心启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基本可以水到渠成。关键在于政府愿不愿意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搭上城镇化进程的班车。

推进城镇化的配套条件

1.以数十万亿规模国资变现,筹集城镇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成本。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必须有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设计。经过34年(1978~2012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实现了“国富”。这不仅表现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多年高增长,而且体现为国有资产的高积累以及巨大的国有资产存量。到201 2年底,中国可计价国有资产估算值约1 20万亿。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分年度有预算地变现20万亿~30万亿国有资产,用于城镇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革成本支付,是完全可行的。既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又强化了社会持续稳定的基础。数十万亿规模国资变现,相应要求全国性社保基金中长期预算、国有资本经营中长期预算、国资管理机构调整及体制改革的联动。

2.尝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分享财产性收入。

为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在农村居民身份转换的前提下,可尝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分类实施,把农民宅基地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单列作为条件,农村土地按三类实行不同的改革:第一类是农民宅基地,可尝试赋予其土地所有权或参照城市居民住宅国有土地70年土地使用权模式,允许农民宅基地及房屋自由交易;第二类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直接进入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交易,开征30%—50%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税;第三类是农业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实行并鼓励承包经营权流转。在2035年大多数农业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承包经营权到期后,转为土地使用权出租或入股的集中经营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土地条件。

5.加大并加快农村公用事业的投资与建设,改善城镇化的大环境。

城镇化不可能消灭乡村,城镇化必须要在城乡协调发展、乡村环境不断改善的条件下推进。城镇化要能够支持更多资本、人才向农村、农业流动,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居民人口素质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并加快农村公用事业投资及建设。农村公共事业投资是指农村的集中供水供气供热、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公共交通等准公共产品的投资。通过加大农村公用事业投资,可大大改善城镇化的大环境,一来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消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来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生存成本,扩大消费基础;三来能够消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部分成本,刺激服务性消费增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