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群关系发展探略

十六大以来党群关系发展探略

【摘要】十六大以来,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注重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行动指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关系;狠抓反腐倡廉建设,维护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关键词】十六大 党群关系 发展

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命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党群关系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党面临新的执政挑战。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注重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行动指南

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实现以人为本,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就要求党在想问题、定政策、作决策的时侯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实际需要,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解忧愁,真正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着力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已经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提出“三个为民”思想,体现了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特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2002年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和期望。要做到权为民所用,首先要划清权力的归属问题。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及努力方向。十六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十八大继续强调:“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统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六大以来,针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十多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并推广了新的机制和新的措施:在农村地区推行“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的措施;在城市社区开展“三有一化”活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四强四优”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大力推展“双强六好”活动;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末,在城市街道、乡镇、建制村、社区和公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具备筹建相应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内部,它们建立党组织的比例已经分别达到99.91%、97.43%和99.33%。①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培训活动。十六大以来,各地努力探索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教育体制机制,例如在农村地区组织了党员“双培”活动,同时,一些基层党校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一些地方在普通党员中开展了“设岗评星”活动,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学有所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到“学有所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强化政府办学责任,让政府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主流和主导作用。二是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全体国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三是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加强教育资助等途径,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积极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劳有所得”。人民的根本是就业问题,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工作重心,也是安邦之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为真正实现“劳有所得”,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以发展促就业。二是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调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到的比例,着重提高人民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重挑战。为实现“老有所养”,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模式;三是推行社区助老服务;四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身心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病有所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健全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以及深化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加快医德医风建设,重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四是优化城乡服务体系结构,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五是建立基本的国家药物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

稳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有所居”。住房对于改善民生问题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保证居民的住房权益不仅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保证中国金融安全、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