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街景。资料图片
关注城镇化,要关注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凝聚、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功能和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用优秀的文化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才能获得长久的历史生命力。
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但是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结构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问题,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那么,文化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的现象?
文化是城镇的灵魂
行走在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里,心里除了无限的惊叹,再难有其他的表达。这就是平遥古城,一座极具山西特色的文化名城。脚下是斑驳的砖石,四周是城墙巍峨。这里商铺林立,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楼阁、桥梁、祠庙、道观、佛寺、教堂,星罗棋布,浑然一体,让人犹如神游于明清时代。走累了的时候,找一个酒家,坐在八仙桌旁的长条木凳上,来一碗打卤碗托,再来一盘红润鲜香的平遥牛肉,齿颊缠绵间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地方。很难想像,平遥如果缺失了特色文化,还是什么?因此,为了保护古城,平遥县在古城外的东、南、西方建设新城发展区,总面积是古城的二倍至三倍。从2005年开始,先后有76个单位从古城内迁往新城区,古城内居民由1997年的4.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7万人。古城历史格局得到恢复,新城建设初具规模。
同样,苏州市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 “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四面发展,中间古城完整不动。古城里面所有的建筑保持原来的格局,高层建筑一幢不建,建筑高度线严格限定,才保留了今天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典园林,风光优美、古意盎然的古城风貌。
其实,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镇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世界上的优秀城镇没有一个是无特色的,比如美国密苏州的布兰森,只有6000人口,但发展成为 “音乐之都”,每年去这里参观的人超过了700万人次,去听音乐的人比百老汇还多。城镇化建设贵就贵在 “特色”二字。文化体现的应该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有了文化底色,城市才可宜居,经济发展才可能藉此获得自己的独特面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