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能缺失文化之魂(2)

城镇化不能缺失文化之魂(2)

摘要:其实,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镇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城镇化中如何涵养文化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城镇化中之怪象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十八大开启改革新起点,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发展战略被提到新的高度,各地亦纷纷出台举措推进城镇化新一轮发展。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心情太急、速度太快,推进进程中出现了种种怪现象。

怪象一:

如今的城镇化建设有一种冲动,城镇化率的目标掩盖了真实的目的。在单纯地把目标当成目的的行为冲动下,有些政府想卖地,地产商想开发,各类公司想集中农村的资源来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这也导致了许多城镇化建设都以大为取向,造成了在中国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而全世界才有20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怪现象。

怪象二: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认为城镇化就是盖洋房、建工厂,结果是走遍一乡又一乡,乡乡都是一个样,处处都是水泥房,城镇化建设结构、布局、建筑雷同,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邹德慈指出,目前城市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往往是“只注意形象,不重视精神”。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的土壤,也是建筑生命力的所在,如果抛开地域文化,搞一些简单建筑符号的堆砌叠加,最终会让建筑失去生命,让城市失去个性,历史文脉被人为地割断。

怪象三:

从全国来看,在城镇化规模膨胀扩张的过程中,让一些很有价值的建筑顷刻之间夷为平地,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风俗从此断代。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首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大检查显示,全国11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个名城已无历史文化街区,18个名城仅剩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一半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经面目全非。在有些地方,虽然也努力保护古建筑,但是却往往将古建筑修葺一新,失去了“原汁原味”,而且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新华社一份报告显示,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热潮,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却在大力新建仿制建筑,形成了“毁真文物造假文物”的奇怪现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