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位”问题对策研究

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位”问题对策研究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问题上。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影响着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进程。

一、“三位”问题及表现

“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虽然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但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并没有形成高度一致;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得到创新发展,但人民群众对理论的掌握并没有到位;三是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牢固确立,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并没有极大增强;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形成,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还很复杂。

“错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一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二是过分钟爱革命传统,一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带有“左”的情调;三是过分倚重中国现实,将中国化的现实成果不分优劣一概视之为马克思主义的。

“缺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重视中国“特色”,忽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普遍价值;二是否认马克思主义“他化”(比如德国化、瑞典化等)的可能,拒绝接受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经验;三是忽视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以为中国可以独自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业。

尽管这些问题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就只是枝节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但是我们且不可掉以轻心。如不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不到位”将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官场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政治官员的独角戏,离群众现实生活和利益要求越来越远;“错位”将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味道浓厚,一些“特色”的东西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越来越远;“缺位”将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偏离全球化、普遍化轨道,离马克思主义的使命要求越来越远。

二、解决“三位”问题的对策

(一)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旧有观念

1.马克思主义是否只能由先进分子掌握、由先进分子创造

我们承认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中,先进人物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先进人物既是现实的、社会的,也是历史的人物。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能是完人、圣人,更不可能成为历史的主宰、人民的救星。“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立命之本。把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寄托在少数先进人物身上,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也是与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根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思想体系,载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著作。但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2]一样,不存在“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如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后所表述的“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3]一样,我们决不能把经典理论看得比现实实践还重要;也如邓小平同志否定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4]292一样,我们今天的实践难题绝不可能在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一个半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真的尊重经典作家思想的话,不妨再重申恩格斯的忠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

3.当今世界是否只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不容置疑,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已经一个半世纪的今天,当代世界只有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结缘,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可以“他国”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细心发现当代世界主流思想行为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

4.是否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

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已经得到证实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能否取得彻底成功(建成发达完善的社会主义)至今还处于未知状态。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建立在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世界性一定要比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看到的世界市场广阔得多。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闭关锁国的教训时告诫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46-47。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经济、政治一体化日益加强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融入世界,汲取世界经济、政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才能最终发展完善自身的制度。

5.人民群众是否只有被教育灌输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

工人群众中不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先进分子的教育灌输才能获得,这显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一时代乃至我国革命时期的个别结论。在工人群众绝大多数还是文盲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带有必然性。但是在今天,工人群众绝大多数已经告别文盲,已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经受几代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并且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情况下,这种判断显然是既不合逻辑又违背事实的。

(二)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

1.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

做好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群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被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被群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丰富完善转变为被群众创造发展。

(1)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以动员群众、引导群众,通过群众实践达到自己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讲,“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行动指南,就必须首先使其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7],必须打动群众,拉近自己与群众的距离。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表达方式进行再造,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简单化、理论通俗化、内容生活化、观念文明化,用中国大众化的词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从理论品质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还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效发挥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群众的现实实践,从理论创造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