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

汪玉凯: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

编者按: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汪玉凯

2013年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拉开了大幕。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很好地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的精神,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就大部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接受了理论网记者的采访。

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

记者: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基本上都以渐进稳妥为取向,“英国——切香肠式”,“法国——零敲碎打式”,“美国——渐变整合式”,中国是否也要借鉴西方经验,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

汪玉凯:在改革的推进策略方面,本轮大部制改革体现出稳步推进、循序渐进的策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根据经济基础发展不断调整上层建筑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积累共识。 

在大部制改革中,要认真研究和审慎选择改革策略。最忌讳的就是零敲碎打式地频繁折腾,要在充分准备、达成普遍共识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动一次,使政府的组成部门大体定型,相对稳定,并逐步法定化。对于政府的直属机构、办事、议事协调机构可以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从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改革的整体局面看,显然大规模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

记者: 科学的大部制改革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汪玉凯:我国正处于十年大换届的过程之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要想对国务院组织架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即使勉强调整了,问题也会很多。因此,目前只能进行微调,也就是说,针对政府管理面临的一些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减少由于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对公共治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科学的大部制改革,关键在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以及各方面对这方案的认可。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条件,就会加大改革的盲目性。显然,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形成广泛共识,都是需要时间的。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讨论,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制改革不应该是神秘的改革,而是要相对透明和公开,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少付成本。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最可能成功的改革策略是什么?

汪玉凯:最可能成功的改革策略是,在国家十年换届完成之后,再经过一至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认真进行了上面所说的各项工作后,比较集中地对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大部门进行一次幅度较大的调整,并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的调整进行整体考虑,然后使之逐步法定化,相对稳定,并对今后调整政府组成部门的权限严格限制,设立相应的程序。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政府组织架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可以避免领导人个人的随意性。而对于政府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以及议事协调机构,应该给予政府首脑较大的选择和调整权限。另外,就国务院的政府部门的数量,也就是大部门设置的数量而言,我认为我国大体不超过20为宜。与此同时,在大部门主要领导人的选拔上,要尽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性任命。至于地方的大部门制,应当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从根本上打破中国长期形成的机构上下必须对口的传统思维。

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

记者:现在有人认为国家搞大部制管理改革和提倡的小政府目标冲突,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汪玉凯: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世界各个国家都在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但是这个小政府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小”,而是要使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它承担的责任、管理的事务相适应,是相对意义上的“小”。所以现在搞大部制的改革,和我们追求整体效能政府的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大部制并不追求大政府,而是希望把政府原来部门设置过多,职能相互交叉,职能重叠,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一些问题按照职能统一原则归由一个部门来管。通过对部门内部机构的整合,使政府部门设置相对总数减少。

职能统一大部制改革不是追求大政府,而是追求政府组织内部结构的调整,使它更可以适应市场体制的发展,也可以适应政治体制深入的改革要求,还可以适应老百姓公共参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所以,小政府和大部制管理是有内在统一的,不是一对矛盾。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