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城市版大学”缺少寒门子女拷问教育公平

【案例】“城市版大学”缺少寒门子女拷问教育公平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近日,有媒体根据一份研究报告称“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弟比例20年来不断攀升,远超其他阶层”,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愤慨。不过前日又有媒体称,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称媒体报道是断章取义。“干部子弟更容易上北大”,“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何有的媒体说是,有的却说不是?实际上,梁晨澄清的只是他并没有表达“行政权力干扰高考招生”的意思,而人们担心的“教育资源向某些群体倾斜”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详情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发展】

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载的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显示,北大干部子女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以上增至1997年的近40%,超过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成为最大的生源来源。

然而,当媒体纷纷以“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比例20年来不断攀升,远超其他阶层”为报道点时,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却称,媒体报道是断章取义,“多数媒体没有看过我们的论文,只是对论文进行片段式的解读”。

北大:学校未做过这类统计

记者联系北大党委宣传部、招生办、教务部等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学生中干部子女的比例问题,学校未做过专门的统计。同时,北大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认为,“干部”的定义很宽泛,从报道中看来,研究者仅从学生填写学籍表的内容来划分干部、工人、农民等家庭成分,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准确。但更多的学者、教授则异口同声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

家庭背景加剧教育不公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在加剧,而且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上大学的影响日渐上升。

此前,李春玲曾主持一项研究,她以2005年的筛选数据为基础,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教育平等化效应做了专业考察,结论是:十多年前的大学扩招,并未降低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不平等、城乡不平等。扩招后,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平等还加剧了。

李春玲指出,这一现象是反常的。一般而言,随着教育机会的增多,教育不平等程度会下降。即使没有下降,也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中国的现实是,教育不平等趋势愈加严峻。这尤其体现在精英高等教育上,比如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中,农村孩子比例在降低。

据她分析,中国为了培养和选拔人才,长期执行精英化的教育路线。实践中,有一套异常严格的考试制度,并伴随着学校的等级化、行政化。教育经费的分配,更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好学校,“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同时,对基础教育则长期投入不足。“我们现在看到,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好学校里学生的家庭背景也越来越好。而很多农村学生,在初中升高中阶段,就被排除在好学校外。这种趋势势必加剧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阶层不公平。”

李春玲认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她同时指出,现在大量农村孩子不上高中或不上大学,不单单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更多是因为较之城里的孩子,高中或大学的教育投资,失败的风险更高,农村家庭难以承受。

北大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

优质资源倾向“有背景”群体

北大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研究。她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化程度发生了变化。对国内现有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如果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则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群体的趋势。

丁小浩说,质量差异是衡量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性更深层的指标。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对机会均等的不懈追求永远是各国政策制定者们所不应该轻视的。如果机会均等的理念受到不应有的践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成为一个人能否进入高等教育的决定因素,由此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