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城市版大学”缺少寒门子女拷问教育公平(4)

【案例】“城市版大学”缺少寒门子女拷问教育公平(4)

【启示与思考】

为什么大学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农村学生真少了,而是重点大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按照目前态势,很可能将来中国出现两所大学:“城市版大学”和“农村版大学”。如教育学者杨东平所说,虽然农村孩子上大学了,但享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地方性大学,高职高专比较集中,而在研究型大学比例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农村孩子更多集中于“农村版大学”,而以“985和211高校”为代表的“城市版大学”以城市孩子为主。

这喻示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育公平问题正在从外在的显性的不公平转移为一种隐性的不公平。虽然人人能上,但农村孩子读好大学越来越难。当然有人也认为,重点大学譬如美国常春藤名校,本身就应该是精英教育。即使美国教育平等观念深入骨髓,一系列法律规定“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布什语)”,甚至一流名校不仅对低收入阶层,还对中产阶级(家庭收入约六七万美元以下)也开始实施免费教育。但是经历了上百年的努力,至2000年,数据显示,那些来自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5%的阶层的孩子,到26岁时拿到学士学位的比例仅为9%,而来自收入最高的25%的阶层,这一比例是68%。

在西方发达国家,录取学生时一般都是向贫困学生倾斜,录取标准要相对低一些。而且录取之后,读大学得到奖学金的机会也相对要多得多。许多寒门子弟就是通过受教育重新改变自己命运的,有的甚至成为总统。大名鼎鼎的牛津、剑桥一直被视为专属英国贵族和其他社会精英子女的大学,这遭到英国社会的诟病。民众强烈要求两校修改招生录取政策,为农村、底层和弱势社会群体的子女创造同等的、公平的入学机会。迫于压力,日前牛津和剑桥改革了招生录取政策,使得情况有所改善。

日本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平等。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全国的学校设施和师资要尽可能统一标准。在东京,最好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也不超过最偏远山区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的两倍。而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学和中国偏远山区的小学,其硬件设施和财政投入的差距绝对不止20倍。

因此,尽管不少学者提出,让穷孩子也有春天,首先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第二要促进各地高考录取指标的均衡,减少在发达地区的招生规模,把多余的招生数量投放给欠发达地区;第三要推行真正意义自主招生。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从“美国标本”看,这些举措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美国贫富差距在西方社会相对较大,因此教育公平得分自然较低。而中国问题的本质也在于,如何解决“穷二代”的问题。只要“富二代”和“官二代”固化,必然需要一个“穷二代”充当垫脚石。教育不公平将会使得低阶层的下一代很难向上流动,使社会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续和发展,反之亦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此下去,不仅农村孩子读好大学机会会越来越少,连读大学也会越来越少。

重点大学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病只是社会病的延伸。因而这三个“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不仅是治教育病的良方,也是治疗社会病的一味药。而教育公平的目标也在于社会公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