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清醒地认识了“戊戌变法”被扼杀的事实:甲午战败后,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之鼓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这似乎让垂死的清政府出现了一丝回光返照。然而,9月21日慈禧重新训政,幽禁光绪、通缉康梁、废除新政。“百日维新”随着“六君子”被杀于菜市口而告结束。改良妥协之路走不通!就连醉心于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也痛心疾首地说,“宣统五年”,将成为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年号。
孙中山当然敏锐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正在向中国人民逼近:1900年,旨在反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借机再次入侵中国,形成了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强国联合起来——向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动武装进攻。他们占领了北京,占领中国首都整整达一年之久;他们将北京分为几个区,由各国分别占领,让中国老百姓挂他们的国家;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烧杀抢掠,肆无忌惮。而本应是中国人民保护者的清政府,反而为虎作伥,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林觉民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尽管,孙中山深知“社会革命的惨痛,比政治革命流血更多”,但革命已经成为了一种“万不得已”,容不得爱国者们再彷徨。于是,为了“不当死不愿离,也不离的人”和自己愿意相守一生的爱人而“下决心再次为了这个而去死”(《林觉民给爱妻的诀别书》),便成为一种革命的必然。“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这也正是孙中山和那个时代他的一大批战友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在亚洲诞生了!
从1895年策动广州起义算起,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17年的艰苦斗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屡蹶屡战。终于,武昌新军的枪声点燃了焚毁清王朝的燎原大火。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回望孙中山“万不得已”革命的过程,忽然想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在选择革命道路之初,给他的战友蔡和森写信中说的一段话:“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都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用,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很显然,这是社会革命的一个共有规律,一个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的客观规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