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要授人以信

“危机公关”要授人以信

6月13日《新京报》报道,延安城管临时工跳踩商户头部事件逐渐告一段落之际,一篇名为“致广大关心‘延安5·31事件’网友的一封信”的网帖,再度引发激烈争议。作者以被踩头者刘国峰的口吻,称“我也有一定责任”,希望“不要因为这样一个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

此信一出,再起波澜,网络上不少人质疑这封信的真实性。这封信是否为刘国峰本人所写,媒体的报道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据西部网报道,刘国峰本人证实,该公开信确实是受他委托向社会发布的;另一个版本是,刘国峰接受《城市信报》记者采访时称:“信不是我写的,不代表我的意思。”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刘国锋仍在医院住院,并称身旁有延安市城管局安排的专人陪护,“不方便多说”。

真相只有一种。这封信到底是不是刘国峰所写,是不是其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能只有想象与猜测。唯有让刘国峰在“方便”的场合,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

不过,透过这封信,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危机公关”的影子。一个地方良好声誉的形成,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若因为某件事或个案而让以前的努力付之一炬,甚是可惜。更何况,纵容危机恶化,不但有损地方形象,更会给地方发展,包括营商环境、民生环境等都带来不利影响。可世事万变,总会有不少的危机出现。力避因某一件事而否定全局,或者因个案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不管是城管,还是地方政府,乃至于我们的企业,都要有危机公关的意识。

对于“延安城管踩头”事件,拷问的是延安城管的执法合法合理性,以及其工作的作风,进而延伸到地方政府的社会综合管理能力。对此,最主要的是民众的认同。民众是此次的公关对象,舆论是最直接的反映。这就需要延安市有关部门通过积极的努力,取信于民,避免舆论带来负效应,逐步化解危机。

一则,要给人以真相。说一个谎言,往往需要再撒一千个谎来圆。在危机面前,最该有的姿态就是开诚布公,不遮掩,不撒谎。延安城管踩头事件本身,鉴于当场视频的公布,当地对事态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承认了事实,并对此事作出了相应的处理。这是应该有的姿态。而应刘国峰的那封信,真相在哪里?不仅地方政府要说真话,让刘国峰说真话,天不会蹋下来。在危机面前,地方政府公布真相比自我表扬更重要。

二则,不要敷衍。主动遮丑的心态,虽是一种正常反应。但在公众面前,回避矛盾,选择性的公开,只会激起更多的人追问直相。政府敷衍,只会塞责。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半遮半掩,会让人有种被愚弄的感觉,只会激起人的好奇心,甚至是扒粪。危机面前,地方政府不能推诿,要有担当,不绕道走,当尽应尽之责。

三则,要化危为机。对危机的态度与行动,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就个案而言,我们常会看到:问责、补偿、安抚受害方等。其实,作为公众,在期盼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不希望危机反复出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防止在同一个问题上再跌倒,才能让人心安。危机之下,要有举一反三的警示,既要有工作作风的改进,亦要有制度等的修补。

地方政府进行危机公关,要授人以信,多些规则意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