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用权当晓“三畏”

执政用权当晓“三畏”

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所讲的“三面镜子”,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被后人奉为为官从政的金科玉律,广为人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世民执政还有“三畏”,说来亦发人深省。

一畏历史。李世民是通过政变的方式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后人将怎样评说这段历史十分在意。他曾多次要求史官让他看看实录是怎样记载这件事情的。但根据祖上制度,当事的帝王不能看自己的实录,所以遭到了史官的拒绝。史官告诉他,实录的意义就在于“秉实记录”让后人评说执政得失,以此使后来的执政者有所畏惧,不敢为所欲为。如果你看过了,史官就不敢如实记载了,就失去了史官的意义。最终贵为帝王的李世民也没能看到这段完整的实录。看来“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对于执政者是有潜在规范作用的。汉成帝时,大臣朱云因当众进谏触怒了成帝,成帝非要斩了朱云。朱云大喊道:我赤诚为国,已心满意足,将会青史留名,可是圣朝冤杀谏臣,将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呢?一句话令汉成帝猛醒,立刻释放了朱云。

二畏民众。李世民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所以对民众的力量感触深切。他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削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自己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哪会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他还曾亲撰《民可畏论》,其中写道:“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民心可畏,民力可畏,对于居天下之尊的帝王来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清醒认识。正是由于唐太宗认识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位时推行一系列开明政治举措,进行了相应的重要改革,推行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的政策,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迎来盛世之治。

三畏直臣。明代张居正的《帝鉴图说》记载了唐太宗“敬贤怀鹞”的故事。唐太宗一次得到一只极好的鹞子(一种鹰),心里喜爱,就把它放在臂上架着玩。正当太宗架着鹞子玩的时候,恰巧魏征来奏事,魏征是有名的谏臣,太宗对他很敬畏。太宗恐怕魏征看见鹞子,就把它藏在自己怀里。魏征晓得太宗怀着鹞子,故意奏事不停,那鹞子藏得时间久了,竟被闷死在太宗怀中。张居正据此评论太宗道:臂鹞是他的差处,匿于怀中,则是他的明处。

唐太宗的“三畏”,体现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民众的敬畏,对正直的敬畏,对今天我们每位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