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钟南山 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核心提示:在非典肆虐之际,坐落在美丽的珠江边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抗击病魔的战斗堡垒。钟南山从接诊来自河源的首例非典报告病例起,就日夜为寻找病原和治疗方法奔波。

在非典肆虐之际,坐落在美丽的珠江边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抗击病魔的战斗堡垒。其领军人物,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他在这危难时刻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临危受命恪尽医者天职

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进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时,气氛静谧安详。然而这里的每一张病床都不会忘记,从羊年春节前夕到今天,67岁的钟南山已在这个他事业飞跃的地方连续奋战了4个多月。

早在2月上旬,钟南山向省卫生厅主动请缨的那句“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们这里!”并非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钟南山深信这个集体应该也能够担此重担。在2月9日医院党支部召开的动员会议上,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表示:“这里就是战场,我们就是扫雷班。现在要排雷,扫雷班不干谁干?”而作为一位呼吸疾病的专家,钟南山说,他只是把此看作了自己的天职。

钟南山从接诊来自河源的首例非典报告病例起,就日夜为寻找病原和治疗方法奔波。2月22日,直到凌晨5点钟才合眼的钟南山,睡了3个小时就搭上飞机到了上海主持会议,当晚因为一个突发的紧急状况把他一下子又召回广州,一夜没睡;第二天他又接到通知去外地参加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多他才总算有了休息的机会——累计下来,足足连续38个小时没合眼,他终于病倒了。但同事们发现,他在家竟边输液治疗边埋头研究资料,休息几天后又出现在抗非典一线。

中流砥柱源于过人学术勇气

在抗非典战役中,曾经有3个“岔路口”:病原体和衣原体之争、治疗方法、疫情判断。如果钟南山没有在这3个“岔路口”坚持住,也许整个广东的抗非典局面就改变了。当时,在很多人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钟南山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2月中旬,有关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思良久,摇摇头说,大量的事实证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致病原因。经过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4月12日,“广州市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联合攻关组传来喜讯:从广东非典病人气管中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显示非典主要病因极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4天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这一结果。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三早”治疗原则的提出,治疗方案上的突破口,同样是钟南山知难而上的成果。学者在实践中发现的真理,赢来了4月3日世卫组织对广州抗非典的高度评价。

回想当时,钟南山坦言,对“岔路”他也并非完全没有动摇过,但他最终坚持下来了,“我想一个还是对自己有信心,一个是始终有一个追求。在干扰中,很多人都说我是错的,但我始终不觉得很大压力,因为很快就会得到实践中的事实所证实。”至于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钟南山认为关键是靠两条:一个是我们尊重事实,没有夸大,没有偏袒,怎么做就怎么说,而且讲出了道理;第二,是及时总结,发现规律。

呼研所的医护人员对自己的所长有充分的信心。隔离病区的主治医生杨劲松说:“所长从来都是坚持讲科学、讲事实的,他身上有一种极踏实、科学的精神,我们相信他所作出的结论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