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二理三境”

“一书二理三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上下各个阶层正显示出近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喜悦和信心。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恶化、伦理道德失落等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凸现。针对这种情形,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任务。许许多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也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面对这些决策作了深入的阐释与有益的发挥。而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提倡“一书二理三境”似乎对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作用。

“一书”就是一篇靠听、靠读、靠耳濡目染、靠口传心授就可以让公民共知共享的文字,在这篇文字中,上至法律常识、基本国策,下至公民为人处世、伦理道德,都会有所涉及。在中国古代,《三字经》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所以才有了“我教子,惟一经”的说法。而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来说,“四书”“五经”就是他们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从修身养性到跻身仕途这一生都离不开的经典著作,因此也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这样的书重在公民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范,而不是过高的政治或道德要求。

读书的目的就是明“理”。在古代,人们从小就接受“同一本书”的教育,从“同一本书”中学会爱国爱民修身齐家的“理”,并把这些“理”变成一种常识贯彻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些“理”,从影响中国历史最为深远的《三字经》来说,就是体现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尊师重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等的美德和善行。虽然古代社会存在着上下阶层差异与财物分配不均等现象,但是由于人们共同接受过某种“理”的教育,大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相对接近,寻找共同言语来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对容易。所以,将“理”作为统一的约定俗成的行事准则与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这不但能使人们拥有共同关心与讨论的话题,还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亲近,进而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千百年来,国人曾共同读过一些书,曾共同遵循过书中的“理”。这便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在今天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社会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社会更加需要公民在基本之“理”上形成共识,使之有个性而不越底线,有选择而遵循秩序。

而要把这些“理”落实到生活中,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礼”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是“礼”的内容,而“礼”就是“理”的形式。在中国古代,“礼”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就有很详细的说明。就“礼”的类型而言,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从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来看,则有出生礼、成人礼、婚礼、成长礼和葬礼这样一整套的“礼”。从个人日常行为来讲,有坐、立、行、走、言的“礼”。简言之,人们就是通过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为人处世这些外在的“礼”,来体现“书”中的“理”。通过这些外在形式的“礼”,人们就会形成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就能养成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所以,在古代,评价一个人是否懂“理”,就要看他是否把“礼”贯彻得完美。当然,也有些人把外在的“礼”做得很好,里面的“理”却空洞无物,但是“日久见人心”,这种“表里不一”、“虚情假意”的人终究会被社会被历史所鄙夷。古代之礼因其繁琐等原因当然不能简单继承,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让公民了解一些基本的现代礼仪还是必要的。

读 了“一 本 书”,知 道 了 某 些“理”,并且把这些“理”通过“礼”表现出来之后,就会达到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就是我的导师楼宇烈先生所提出的“净”“静”“敬”。所谓“净”,既是指个体心灵的清净,也是指客观环境的清净。心灵的清净有助于我们管束自己的欲望,使欲望的满足始终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心灵清净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就会有所节制,对客观环境的要求就会有所提高,社会的发展也就会有可持续性。所谓“静”,是指个体心灵的安静,这有助于人们将目光放远,将心胸放宽,使其对问题的把握和判断更加具有前瞻性与准确性。所谓“敬”,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先“自敬”,后“敬人”,然后“上下相敬”。“敬”可以使我们自重、自爱,进而对规则保持敬畏,对秩序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三种“境”正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今天,如何使社会上下各个阶层都不断达到和接近这三种“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早些年,就有学者指出21世纪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人类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这个知识爆炸、各种资讯满天飞、接收途径也五花八门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方面看,这种情形给人们带来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与自由的表达方式,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也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给每个成员提供了自由与宽松的表达机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社会失去了共同拥有的话语平台。这种遗失很容易使得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站在各自的角度说话做事,形成毫无敬畏、无所顾忌、自说自话以及不切实际的标榜个性的氛围。如此,整个社会就不是真的“百花齐放”,而实际充满了互不理解、互不宽容和相互争斗。反之,如果整个社会能很好地遵循同一种“理”,并且这种“理”也是适合于这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们即便是稍作自由的表达与个性的张扬,不但不会出规矩之外,而且还会显示出一种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精神与气象。显然,这样的社会其和谐程度就更高,其发展也会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理”的熏染以及“礼”的约束在整个社会都显得比较薄弱。奥运赛场上,雄壮的国歌虽然会让国人同时落泪,但坐在书桌前粗粗一想,我们甚至没有读过同一本书。所以,很多原本是常识的道理,在有些人那里就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利欲熏心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例如,某些人为了眼前利益,不计后果、不加节制地任意掠取资源。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社会责任、道德伦常,任意破坏行业规矩,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有些文艺工作者只求个性张扬,片面追求视听效果,以低俗趣味引导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向。应该说,这些情形不但会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而且还会危及社会的科学发展。故而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安定有序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爆炸、自由读书的同时,选择或编订一些让大家共同阅读的书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圣经》、《古兰经》,西方世界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同样,如果没有《三字经》、《论语》这些典籍,中华民族也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书”“理”“礼”“净”“静”“敬”,是承载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重要传统与形式。如果我们丢失了这些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特点,我们也就缺乏与别的民族谈文化的底气,更没有资本迎接冲突、应对挑战。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选择或编订一些可供基层民众共同阅读的书籍,显得尤为迫切。当然,这样一本书,不会是《三字经》,也不会是《论语》,而应该是一本既传承中华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既能指导社会成员为人处世,又能满足国家民族科学发展需要的书。当然,要编著这样一本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