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印度威胁论”(2)

为什么没有“印度威胁论”(2)

印度看印度——从反抗蔑视到重拾自信。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发现,关于印度古老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西方的浪漫派已有太多的溢美之词,而自己的印度同胞则大多倾向于认同西方浪漫派:“欧洲猎奇主义者的诠释和赞扬,在印度获得了确实堪称众多的心怀感激之情的听众。”⑦可以想象,出于对殖民者蔑视印度传统文化的反抗,大多数印度人更能接受的自我形象,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超自然文明体。

时至今日,一种浪漫精神仍主导着印度人对自身的看法,认为印度超凡脱俗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你可以经常听见印度人自豪地说:“只有印度才能理解物质主义的虚幻。”“印度有一种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髓,它会告诉你在林林总总的生命背后,有种叫做‘统一体’的精神现实。”“今天的人类正面临一场全球性危机,只有印度才能化解它。印度能够解释生命的轮回和万物的融合,指引人类通往超意识的道路。”⑧

欧洲人的赞美的确有助于印度人生成一种文化自恋心态,甚至文化傲慢态度。对此,阿玛蒂亚·森解释说:“长期的殖民统治极大地摧毁了人们的自信心,故而对这样的评价(即欧洲人对印度的浪漫诠释或赞扬)尤为喜欢”。⑨印度知识分子反思并批评说,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由于印度没有力量与英国的技术优势竞争,印度的价值观是“精神的”(欧洲的价值观是“物质的”),这一观点也“被一部分印度思想家采纳了;并且成为对印度知识界的一种安慰”。⑩

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在殖民时代的教科书里,过去的印度被描述为蛮荒之地,是英国带来了光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其著名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英国征服印度的历史进行重新阐释,以充沛的感情与优美的笔调描述印度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重新唤起了印度人的身份意识,恢复了印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尊严。作为一个受英语教育长大的精英分子,尼赫鲁以自己对印度文化的理解,用底层民众的语言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不仅得到了民众的真心支持,而且使印度社会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负累,而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前进力量的源泉,这是“五四运动”之后主张弃绝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精英所不能比拟的。

可以预计,西方将持续对印度文化进行混乱不堪的解读,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人的自我欣赏。同样可以预计的是,印度绝对不会同意“文明冲突论”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于“印度教文化”的评价,更不会认可他在未来的“文明冲突”格局中为印度宗教文化安排的“小角色”。11依据许多印度人的说法,印度是天生的“世界导师”。

中国看印度——从西天取经到从头认识。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国人可以找到印度文化影响中国的蛛丝马迹,也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两种非凡的文化都得到了相互塑造和升华。季羡林先生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2“西天取经”家喻户晓,中国最早的“西学东渐”,是佛学向中国的扩散。但是,随着“佛国之伟”在印度式微,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

从世界范围看,自19世纪整个世界对印度文化的“冷淡”,也影响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呈现衰落趋势,中国一直处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引进、学习欧美文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是在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中”。13而对于殖民时期印度的“亡国奴”形象,中国人以无限同情,取代了“西天取经”时代的敬仰之情。其结果是,中国对印度文化的态度也就一直处于“冷淡阶段”。1962年边界冲突以后更是如此。

时过境迁,中印两国领导层定位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两国展开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其中,文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可以预计,第一,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进程中,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未来的中印两国也会越来越多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如果两国从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的聚焦转向文化视角,我们就不难发现,印度的“信缘文化”与中国的“血缘文化”各具特点,且差异十分突出。笔者认为,中印宗教文化差异使我们从客观上不容易达成较好的理解,而缺乏对印度的宗教文化理解,是影响中国认识印度和进行对印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中印之间要达至真正的相互理解,认识彼此的宗教文化至关重要。14

中国历来以“佛国”泛指印度,从传统上对佛教文化更为重视,即便今天印度佛教徒仅占其总人口的0.8%,国人仍不免以佛教文化想象印度文化。近年来,当中国推出长城、兵马俑、姚明、大熊猫等作为“文化软实力”时,我们发现印度陆续推出的文化名牌,则是圣雄甘地、《薄伽梵歌》、《爱经》、瑜伽等,几乎全部属于印度教文化范畴内的内容。虽然印度教不是法定的印度国教,但从总体上讲,在印度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自始至终都是印度教文化,印度的其他宗教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都受到印度教文化的重大影响。印度教及其文化才是理解当今印度社会的关键,这一认识使人警醒:原来,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认识印度文化!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