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阻止学生自杀的悲剧再次发生(3)

【案例】如何阻止学生自杀的悲剧再次发生(3)

【同类案件】

2012年11月底在淮南火车站附近一家宾馆的卫生间里自杀。这是一起由网友在QQ群上联络,相约集体自杀的案件。

蚌埠铁路公安处淮南所所长张学锋说,在淮南宾馆内自杀的三名青年是一男两女,其中男青年来自阜阳颍上,两名女青年分别来自河北和福建。其中王姓男青年是这个自杀QQ群的群主。

“当地警方接到男青年父母关于儿子失踪的报案后,发出协查通知,通过宾馆入住记录,我们查找到他们聚集在淮南火车站附近的这间宾馆。办案民警在客房卫生间里找到三具尸体,旁边还有木炭燃烧后的残留物。房间里还留有纸条,上面写着他们是自杀的,并且三人都签了名。”张学锋说。

原因:

警方调取王姓男青年的QQ聊天记录后发现,早在几个月前,该青年就建立了这个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他在群里倾诉,自己大学毕业前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因此心灰意冷。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另外两名女网友的呼应。她们都一直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自身遭遇了很多挫折,因此萌发出轻生念头。

“自杀情绪像一种传染病,通过网络传播十分可怕。”张学锋说:“在这起案件中,几个年轻人在生活受到挫折时,没有寻求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安慰,而是掉入了通过网络寻求轻生伙伴的陷阱。作为便捷的网络即时聊天工具,QQ群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友。以自杀为主题的QQ群,加入者多为厌世、逃避现实的人,他们在群内发布消极言论,正在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现状:

据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孙业桓介绍,在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高于国际平均自杀率。自杀已经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

“有数据表明,15岁至34岁是自杀高发的年龄段。”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夏海森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受到来自家庭、感情、工作多方面压力,最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而年轻人一旦压抑得不到排解,就容易采取极端方式。”

“这些人会有孤独、恐惧的心理,因此借助网络征集同伴壮胆。这种‘相约’对那些缺乏正确生命观和意识自控能力的人来说,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夏海森分析,通过网络相约自杀,将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传播感染到更多的人,产生一种从众效应,其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

【启示与思考】

小学生在校园轻生自杀的悲剧不是个例,这将当今教育体制下小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课业负担以及屡禁不止的体罚带来的对学生心理的创伤推上了风口浪尖,更由于自杀学生遗言中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师而再次让老师成为网民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似乎一线的老师已经成了当前扭曲的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

如此年轻的生命,何以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轻生自杀这一极端的反抗方式,实在令人不解,但几乎相同的是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的学生都将责任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老师,也几乎可以肯定,在她们作出这种轻率的愚蠢举动时,内心的积怨是与老师平时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关直接的关系,毕竟她们阅历不深,对事物的理解力也局限在自己切身的不堪遭遇和受辱感受,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体罚或经常遭受当众羞辱,或被老师以各种方式歧视,似乎成了小学生轻生的直接导火线,从这一点上来看,当然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外,当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生存压力的抗击能力似乎比从前的人要脆弱得多。这是基于如今很多家庭的教育过于溺爱、娇惯甚至纵容,造成他们并不能正确看待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虽然仍然还只是一些极端的个案,放大到整个环境下并非普遍的现象,但事实上也不能完全这么说,选择轻生确实是极端的少数,但因为学业不顺、成绩不好或其它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成绩的学生平时受到的刻意的羞辱、体罚等歧视待遇,诸如此类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却不同程度的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消极阴暗的记忆,也可能因为这种歧视性教育为他们将来长大进入社会后带来终身的阴影烙印,这种影响或许同样严重。

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也好,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也罢,这些仅仅只是事物的表象,即使选择轻生的孩子将自杀的矛头直指老师,也并不全然就是老师的错,甚至可以说学生与老师本身都是当前以应试教育、分数决定一切的扭曲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众所周知,老师的职责本来只是授业解惑、传输知识的教育作用,但现在老师们的教育目的却已经完全异化甚至变态,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而且大家都知道,当前以高考为核心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体制,将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变成了一部追求分数的机器,一切教育的目的、包括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业绩、绩效、个人利益,包括教育系统官员的政治利益、老师的经济利益,都捆绑到了学生的成绩上。而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想望子成龙,而社会给孩子提供的发展机会太少,只能走高考一条路。如此一来,最后学生就可悲地成为了牺牲品。

所以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如今是失败的教育,正是基于有一个扭曲变态的应试教育体制,有了这种教育理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给“差生”戴绿领巾、给“优等生”穿红校服的歧视性政策,也就不难理解频频发生的老师动辄体罚学生、羞辱学生的恶劣事件,当然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小学生不堪压力而选择轻生自杀的悲剧了。这难道都是老师的错吗?显然不是。

当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只能说今天的教育似乎是失败了,学生与老师似乎只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品;体制不改,人们也只能呼唤救救孩子、也救救老师、更救救教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