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刘贤好是多年前的复员军人,他以山民少有的概括力来说邻居郑九万:“支书好,一是他为人硬气,忠直;二是他对人掏真心,不管谁需要帮忙,一定尽心竭力,从不要一分钱报酬;三是他能带班子能想办法,肯为村里办实事,从无怨言。”
郑九万刚当村支书时,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而到了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532元。虽然这远远不能与浙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相比,也无法与永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751元相比,但作为大山里的小山村,已是见到了发展的缕缕曙光。
郑九万带领村干部和村民,靠自己的肩膀和双手,使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让山村快些脱贫,让村民快些致富,这点我肚里很灵清。”郑九万对记者说。
5年前,郑九万下山办事后,到市场转转,这里正卖高山红柿,个大味甜,买的人很多。在市场打听了行情,又到县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了情况,郑九万回到村里,召开村“两委”会议,要引进和开发红柿基地。但村民不懂行,怕风险,不敢种。郑九万带头试种,又上门劝说村民。
在村民徐玉钗的家里,她对记者说了种红柿的过程:“当时,郑支书到了我屋邸好几次,对我讲:‘你和我一起种吧,亏了,我赔你。’他这么诚恳,我不好意思不种,就种了两分地,结果收成很好,一株摘果多的有350公斤。”
在村里,有的人家种红柿,光这一项收入就达2000多元。现在村里红柿种植面积已有40多亩,将要建立200亩红柿基地。
2002年,郑九万带领村民开始了乌牛早茶试种,现在发展到50多亩,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30元。2004年,村里又引种青椒等高山蔬菜40多亩,收益较好,如今要建立70亩青椒基地。
今年春节过后,后九(土夅)村“两委”干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在一起,商量全村今后的发展。村里的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到今年年底要先做好几件事:完成通村公路及村内3条道路路面硬化,兴建两条三面光水渠,完成有线电话进村工程,改扩建村办公楼,村內主要路口安装路灯等。特别是让村民致富的举措,通过集体规划、统一种植、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以红柿、青椒为主的种植业,发展山羊等养殖业。
永嘉县委制定了在两年內把后九(土夅)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发展目标,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村容净化、产业优化、组织强化。
郑九万用温州话,掏心掏肺地对记者说:“我觉得惭愧,只做了小小的事情,很普通很简单。在农村基层,知识水平、文化程度比我高的,贡献比我大的,何止千千万万。我没什么成绩。我生病后,村民对我好,组织上对我关照,还是老百姓的分量重。”
村口那株180多年树龄的苦槠,粗壮挺直的树干,浓绿茂盛的枝叶,是山里人质朴而坚韧的化身。古树下那条长长的山路,垫脚的青石沉默不语坚固不移,每个走过的人,都会感到脚底的踏实,沉沉的久久的……
“既创造了经济奇迹,也产生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2月13日,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郑九万的家里,握住他的手:“20年来,你实实在在为村民脱贫致富想办法,干实事,在艰苦的环境下坚韧不拔、奋发创业,时刻为群众着想,全心为群众谋福,用一点一滴的行动,生动地印证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句话。”
2月16日,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郑九万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授予郑九万“为民好书记”荣誉称号。这之前,温州市委、永嘉县委分别授予郑九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支部书记”称号。
原本质朴的郑九万仍是质朴:“我这第二次生命是党和政府给的,是这些乡亲们给的,感谢的话也说不尽。我今后一定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做些事。”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人们总以为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商人多、老板多,为什么会出现了郑九万这样的村支书?其实温州民营经济正是百姓经济,其背后是一种创业精神。郑九万在山区艰苦的环境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业,正是温州精神的生动体现。温州既是出商人、出老板的地方,也是出先进、出英雄的地方,温州既创造了经济奇迹,也产生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