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

伟大导师——马克思

伟大导师——马克思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即是说,社会历史中生成与存在的一切意识、观念、思想,无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人们社会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不同的只是有的是客观科学的反映,有的则是歪曲颠倒的反映。意识、观念、思想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同样作为意识、观念、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思想体系也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原理适合于一切思想体系,无疑也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是一定时代与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存在,也不例外,也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也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体系一样,都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达。然而,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与其他同时代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体系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甚至是本质的对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之间的差别与对立呢?合理性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过程”时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正是这种分野,形成了它们之间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过程”不同的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达。一个思想体系所持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虽然具有紧密联系与不可分割的性质,但相对于观点与方法而言,立场具有更为核心的性质。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即使是抱有科学的态度与运用正确的方法,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与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的观点,黑格尔哲学所持的为普鲁士国家辩护的政治立场闷死了他的富有活力的辩证方法,就是两个最具典型性的例证。任何思想体系都贯彻与蕴涵着特定的立场,不持立场的思想体系是不存在的。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来说,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立场,而在于持有什么样的立场,以及是否勇于承认与公开自己的立场。面对相同的“现实生活过程”,之所以会产生立场各异的思想体系,深刻的原因在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是丰富与复杂的,同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存在着各个不同的阶级,这些不同的生产关系与不同的阶级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向与不同的利益诉求,各种不同的“主义”或思想体系不过是这些不同的生产关系与阶级利益的不同的观念反映与理论表达。更明确些说,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形成多元性的思想体系存在的原因,多元性的思想体系的存在不过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与表现。

与任何同时代的思想体系一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也是有自己的特定立场的。但是,它与其他思想体系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在表达自己的立场时,不像其他思想体系那样,或者对自己的立场竭力掩盖,或者是羞羞答答,而是理直气壮与旗帜鲜明地给予明确宣示。对于马克思个人来说,尽管人们可以给他各种各样的桂冠,但其中最重要的称呼首先应是革命家。因为“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②。马克思不仅是革命家,也是思想家。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其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③的理论。其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出发点与归宿无疑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与解放事业代言的。

然而,在不少人的著作与文章中,把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代言,变换成了为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代言,甚至有的人误读与误释为是为穷人代言。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为无产阶级代言,是因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重的阶级,“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穷人。正是由于一些人将马克思主义误读成受剥削、受压迫阶级的代言人,误读成穷人的代言人,因而,我们在历史研究与历史评价中常常会看到如下一种普遍性现象:凡是在社会历史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常是给予一种批判性与否定性评价;凡是在社会历史中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阶级,通常是给予一种同情与肯定性的评价,而不论这些阶级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也正是由于相同的原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会遇到如下的情况:那些经常以弱势群体、穷人的代言人自居,将自己的理论、学说包装打扮成所谓“穷人的理论”、“穷人的哲学”与“穷人的经济学”的人,通常比其他人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或更能获得社会的关注与人们的喝彩,而不论其理论与学说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正因为如此,科学地澄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为谁代言的逻辑与根据,不仅对于科学准确地把握与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们把握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狭隘的民粹主义与伪善的道德主义的误导也具有重要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视之为所有受压迫,受剥削阶级的代言人或穷人的代言人的观点,既缺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根据,更有悖于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逻辑。

诚然,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原始社会以降的私有制社会里,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不仅贯穿于整个私有制社会的全过程,同时它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与演进的直接动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资本主义之前的历史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所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④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地肯认过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是所有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也没有肯认过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功劳应归功于那些与统治阶级对立,受压迫、受剥削最深,在社会中处于最贫穷状况的阶级。与此相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表明他们是所有受压迫、受剥削阶级的代言人,也没有表明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除无产阶级之外的其他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代过言,更没有为人们提供过诸如“穷人的理论”、“穷人的哲学”、“穷人的经济学”一类似是而非的言论或说法的例证。相反,对于历史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被压迫、被剥削阶级来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虽然也给予过深切的同情,但并没有对于他们的历史作用作积极与肯定性的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中,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既不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压迫阶级,也不是那些作为统治阶级存在基础与前提的、与统治阶级处于直接对立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而是那些在旧社会瓦解与解体过程中生成的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并在未来的新的社会形态中成为新的统治与压迫阶级的阶级。而那些直接对立的阶级通常是随着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旧的社会形态的灭亡,而使斗争的双方同归于尽。具体说来,使奴隶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既不是奴隶主阶级,也不是奴隶阶级,而是从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中分离出来并逐渐生成的新兴地主阶级;使封建社会受到“革命改造”的不是封建地主阶级,也不是农民阶级,而是从破产的地主与破产的农民形成的市民阶层中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一定的阶级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与一定生产力的性质和生产方式的性质相适应与被决定的。对于在历史上存在的阶级来说,相对于产生它们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都具有自己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改变,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也会随之逐渐地丧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变更而丧失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对于某些被压迫被剥削阶级来说,也同样如此。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给予批判性与否定性评价的,既指向那些在历史上已丧失了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统治阶级,也指向那些在历史上已丧失了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被统治阶级。因为,无论是统治阶级也好,还是被统治阶级也好,一旦它们丧失了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历史合理性,而当一个阶级丧失了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时,不管他们所处的地位与生活状况如何,都不应给予辩护与肯定性的评价。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看到,当他们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流氓无产者阶级时,给予负面与否定性的评价通常是大于或多于正面与肯定性的评价的。

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在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的过程中,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流氓无产阶级,由于自身也存在着受压迫与剥削的缘故,他们有时也被卷入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来,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但他们不过是无产阶级的同路人,从根本上看,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带有反动作用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的那样:“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⑤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没有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除无产阶级之外的其他被统治阶级提供过辩护与代言,而且还对像西斯蒙第一类的小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立场给予坚决的反对与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把站在小资产阶级与小农的立场上,用小资产阶级与小农的尺度去对资产阶级制度进行批判的思潮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并认为法国的西斯蒙第即是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首领:“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⑥

由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为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辩护与代言的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将这种辩护与代言推及至一切受剥削、受压迫阶级,既没有推及至历史上的受压迫、受剥削阶级,也没有推及至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之外的其他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这既可以在《共产党宣言》结尾中发出的号召中得到印证,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发出的号召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不是全世界受压迫、受剥削阶级联合起来。也可以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评价中得到印证,在那里,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逝世时曾这样写道:“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⑦恩格斯既没有将马克思的逝世视之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阶级的损失,也没有视之为是所有被压迫、受剥削阶级的损失,而仅仅视之为是欧美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很显然,恩格斯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之为替无产阶级辩护与代言的理论。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