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2)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2)

将马克思主义视之是为所有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代言的理论,视之是为所有穷人代言的理论,之所以是一种误读与误释,除了这种解读与阐释缺乏经典文本的证据支撑外,还在于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思想逻辑。

不可否认,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阶级,也是资本社会中最贫穷的阶级之一,但这些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为之辩护与代言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阶级并不只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流氓无产阶级的地位与境况也并不比无产阶级好多少,它们也时时面对资本主义竞争的压力与挤压,并随时都有掉入无产阶级队伍的危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最贫困状况的阶级也并不唯有无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较之于无产阶级来说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中,所有贫穷的阶级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只是给予无产阶级以积极与肯定性的评价,并为之辩护与代言呢?原因在于,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阶级,因而富有革命性,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无产阶级并不是一般的贫穷阶级,它们是作为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产物的现代工人阶级,它们是现代以机器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它们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受压迫、受剥削阶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认为,它们虽然也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矛盾,与资产阶级存在着对立,但它们所代表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落后与过时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以机器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作为一个阶级注定是要丧失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性,注定是要走向灭亡的;它们中的小部分人也可能挣扎着攀爬入资产阶级的行列,但绝大部分人会在资本的残酷竞争中归入破产与进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趋势是,“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⑧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一个阶级究竟应受到什么样的历史评价,并不完全是由它们在社会中是否处于弱势地位决定的,而在于各个不同的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否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在于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起着进步的作用、保守的作用、反动的作用决定的。具体地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的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流氓无产阶级之所以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为之辩护与肯定的对象,不在于它们的生活状况相对于无产阶级较为优越,而在于它们越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便越是丧失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在于它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起着进步作用,而是起着保守与阻碍的作用,甚至是起着开历史倒车的反动作用,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通常是为了维持它们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生产力不被消灭与淘汰。无产阶级之所以受到马克思主义辩护与肯定的评价,其原因主要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不在于它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受压迫、受剥削阶级中具有革命性与远大发展前途的阶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被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革命力量,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为无产阶级代言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在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

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为社会历史进步代言,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离开了这个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就有可能被误读与误释,就有可能像人们通常所见到的那样,作为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被误读与误释为具有浓厚色彩的民粹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与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革命家与科学家,而不是目光短浅的民粹主义者与多愁善感的道德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他们首先是革命家,革命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活动的本质,也是他们从事实际斗争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是革命家,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革命的理论,这应是不容误读与否认的,谁试图淡化或消解这一点,也就意味着谁在远离与放弃马克思主义。

不过,这里也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革命”概念的认识是存在误读与误识的。在许多人看来,所谓革命,即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革命”即是战争,即是流血,即是剧烈的社会动荡,即是社会稳定的破坏与政权的更替。正是基于这样的误读与误识,所以有的人提出了“要告别革命”的口号,有的人提出了要从革命的马克思转换到建设的马克思,有的人建议在共产党执政时代,应从革命政治转换为执政政治。人们对“革命”范畴的这种流行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革命内涵的严重误读与片面理解。实际上,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逻辑中,“革命”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革命一种形式。广义上说,人们反对与改变现存事物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革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⑨“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⑩很显然,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来说,它的最高使命、“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确切含义是“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所谓“现存的事物”,应该是一个内容丰富而所指广泛的概念,既应指一切现存的自然事物,也应包括一切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现象与事物。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历史中的“现存事物”所采取的反对态度与改变活动,都具有“革命”的性质与意蕴。当然,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维度上,对社会历史中的“现存事物”的反对与改变是其革命的重点,但即使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以政权更迭为目标的政治革命也只是社会革命的一个方面。政治革命只是社会历史变革的部分,而不是社会变革的全部。并且在政治革命中,用暴力的方式、战争与流血的方式,也只是多种可能性方式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

正因为“革命”是一种“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活动,因而“革命”也是推动现存事物的扬弃与新事物产生的活动,是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中,革命与进步是相互支撑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与杠杆,进步则是革命的目的,并且也是衡量人们的活动是否具有革命性的尺度。并不是任何反对现存事物的态度与行动都具有无条件的革命性质,只有那些使社会历史不仅发生了实质性改变,而且使社会历史沿着向前或向上的方向改变,即推动了社会历史进步的活动才配称“革命”。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不仅是一种革命理论,而且也是一种科学的理论,革命性与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思想逻辑中是融为一体的。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革命性是奠定在它的科学性上,并源于它的科学性。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革命性。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则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与演进的必然性与规律性的深刻理解。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社会历史的发展与演进有其自身的必然性逻辑或客观规律,社会历史中的这种必然性逻辑或规律并不像某些天命论者所断定的那样,是天定的,而是在人的历史实践中生成的。但在人的历史实践中生成的必然性与规律也像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一种客观性。与自然规律不同的只是在于,社会历史规律有着自己相对确定的方向性,即沿着向前或向上的方向发展与演进。因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是有方向性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也是不断积累的。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与创造着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形式与社会条件,也在推动着社会历史沿着向前或向上的方向发展。正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的这种理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中,在社会历史中存在的所有阶级中,并不是所有的阶级都具有现实性与未来的。那些丧失了社会历史必然性,试图维持现状不变,阻碍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统治阶级是没有现实性的,它们注定是要走向没落与被淘汰的;那些试图恢复旧有的社会形式的,想开历史倒车的阶级,即使是处于被统治、被压迫与被剥削的地位,它们也是没有未来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具体地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某些个人、某些阶级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所必须付出的历史代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除工业无产阶级之外的所有阶级最终都会因丧失自己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性而归于消灭与消亡。所不同的只在于,使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之外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灭亡的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竞争;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不是其他阶级的掘墓人。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具有前途的阶级,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仅是工业生产力的代表,而且他们的未来还依赖于私有财产的扬弃与消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为现代无产阶级辩护与代言的原因与理由。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