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与潜规则

人情消费与潜规则

摘要: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作祟,我们的人情往来虽说越来越多,人情却越发淡化,人们的来往也越来越稀少了。故而,欲使人情回归本真,必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用明确的规则约束权力,从而使人性之美得以体现,使权力寻租无路可走。

报载,武汉一论坛上一位家长发帖诉苦,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结婚,挨个邀请孩子参加,面对这样的“逼问”,家长是去还是不去?短短几天内就引起300多位家长回帖,不少家长也表达自己遇到类似事件时的无奈。

老师结婚,竟要孩子们凑份子,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不过,世俗之举竟已蔓延到幼儿园,却值得我们警觉,而此类事件频发,则折射出当下人情消费的泛滥。

谈及人情消费,想必诸君皆有类似经历。亲朋好友家中有了红白喜寿事,要准备送礼;同事、领导家中有这种事,也要送礼;若遇到“有力人士”操办大事,则更需重视,不仅要送礼,而且要送重礼。送去的是钞票,买回的则是面子、关系以及办事时的诸多方便。由此,人情消费便成为打通关节的桥梁,拉近关系的纽带,求人办事的方便之门,而隐藏于其后的各种潜规则,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大行其道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重视人情,因为有了人情,就可以用来交换。往小了说,当你要操办红白喜寿事时,以往接受过你礼金的人家,自然会慷慨解囊,送出的人情也便得到了报偿;往大了说,有意识地利用人情消费,送出金钱,则可以最短的时间融入各种“圈子”,从而为自己织一张密不透风的关系网,并由此获得种种方便和利益。久而久之,一种“有熟人好办事”的社会潜规则,也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逐渐形成、发展、壮大了。

以此观之,我们中国人重视的并不一定是人情,而是人情中蕴含的机会,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作祟,我们的人情往来虽说越来越多,人情却越发淡化,人们的来往也越来越稀少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的人们,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害得失,人情味则逐渐消弭。人们日益紧缩在一个个狭小的圈子中,使“自己人”与“外人”之间的分野日益清晰,以便交换利益。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情的亏欠与偿还仿佛一个巨大的搅拌器,把相关人等都搅和在一起,使每个人都亏欠人家,又不断地去偿还人家,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链条,让每个人都被永久地栓在其中,而种种以“自己人”为对象的潜规则也得以大行其道了。

在潜规则的作用下,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被只重现实利益的行径败坏了。由于潜规则,消费人情,打点关系,私相授受。由于潜规则,某些官场中人也顺势在“人情”的幌子下迷失自我,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聚敛钱财,最终成为巨腐大贪。

讲情重义本是人性之美,理应不为人所反感。然而,当人情消费成为潜规则的承载器时,破坏的却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而,欲使人情回归本真,必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用明确的规则约束权力,从而使人性之美得以体现,使权力寻租无路可走。如此,才可医治社会之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