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所作为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有所作为

古语云:“河西者,中国之心腹”,“欲斥西域,必固河陇”。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不仅在地缘上具有拱卫河东、护翼青蒙、连接边塞的战略地位和居中四向立体交通枢纽的优势,而且在文缘上是古代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交汇融合的丝绸之路古城,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我市确立的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发展方向,使得张掖文化在已经拉开帷幕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舞台上,能够上演一场气势恢宏、生动活泼的大戏。

在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中有所作为

构建城乡一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有机组成。

为此,要在全市新建18个群众文化活动小广场,提供便民休闲之所,培训广场健身舞蹈,调动自娱自乐气氛;精选文化主题、选聘专家学者,利用已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公益性讲座,推广张掖历史文化,营造全市学文化、研文化和用文化的氛围。将农家书屋、流动图书包、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精品戏曲进乡村等活动继续深化完善,从而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整合城乡文化精神。启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队伍规模、提高人员素质。全面调研公众的文化需求,并依此为导向,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惠及全民的文化供给体系,全方位、多角度为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和公共数字化服务。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中有所作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张掖,自古就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美誉,这是生态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也是张掖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所秉持的本色。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城而言,保护是前提,传承是手段,展示是途径,创新是灵魂,发展是目的。张掖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以古民居居民的利益为先导,以古城和新城的交相辉映为蓝本,以生态和文化的珠联璧合为目标,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社会公益与经济利益的矛盾,扎实做好古民居保护示范工程,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见证张掖古风新韵,体现政府关心民生的文化惠民工程。与此同时,保护并开发好石窟文化、宗教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遗产。组织实施马蹄寺、文殊寺、永固城遗址、汉明长城、黑水国遗址、骆驼城遗址、许三湾遗址、西来寺、钟鼓楼、高总兵府等文物本体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具有张掖特色的湿地博物馆、裕固族文化博物馆、马文化博物馆、祁连玉博物馆、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主题馆,形成点、线、面相互映衬、共为一体、和美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化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既适合于大规模、现代化、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形态,又可接纳个体化、小规模、个人创意和传统技艺来发展的商业主体。文化产业的包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数。

张掖将绿色、朝阳的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华夏文明创新的破题关键,紧盯政策谋项目、抢抓机遇争项目、主动招商引项目、齐心协力建项目。现已筛选储备文化项目153个,正在快马加鞭地洽谈招引。在文化旅游业、影视基地业、节庆会展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包装业、创意设计业、数字出版业、民俗工艺品业等方面分门别类、跟踪服务,实施建设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推动大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两园区八”基地,即: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区、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区、黑河湿地文化产业基地、丹霞文化产业基地、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基地、裕固风情文化产业基地、黑水国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山丹焉支山皇家马场文化产业基地、民俗工艺文化产业基地、扁都口生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错落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抢占高雅文化制高点,打造大众文化新市场。

(作者系张掖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