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改善政治沟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实现政治沟通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耦合。这三种渠道中,任何一个渠道都无法单独完成政治沟通。三个传播系统的耦合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对政治信息接受的全面程度和良性消化程度。就目前而言,要减少对组织和人际传播的倚重,遏制组织与人际政治传播的负面功能,将更多的政治信息投放于大众传播渠道,受大众社会的公开监督。
第二,就大众传播而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政治沟通中的作用,以弥补上述政治沟通中组织与人际传播的局限性。现代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告诉人们: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必须接受经常的、广泛的、公开的监督。而这种监督常见的有效形式,是运用大众传媒,让权力在公共舆论的监督之下。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有政治自信和政治勇气。
社会沟通的实现依赖于平和、平等的社会心态
主持人:阶层之间、群体之间因社会差距产生的社会隔阂,是加强社会沟通的迫切性的现实依据。社会沟通在这方面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丁元竹:沟通需要平和、平等的心态。平和来自从容的生活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于人类本性的深刻感悟。平等是个人信仰和文化的积淀,它产生于对社会地位、权力财富等的正确认识。费孝通说,在实现小康之后,心和心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特别重要。尽管人们的地位、财富、知识、能力不一样,但平等对话是最基本的。这需要理性平和、谦卑和蔼的心态。在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理性平和谦卑的社会心态是最难能可贵的。从家庭开始,到机构和市场,甚至到政府治理,莫不如此。反过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本身不可避免的蕴含着急躁和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加上转型过程中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以及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甚至恶化着人们的心态,逐步导致社会内在规范的失序,包括道德失范,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这类社会内在规范的失序就会显现出来。因此,通过有效的社会沟通培育一种平和、平等的社会心态,又以这种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有效的社会沟通的实现,是良性的社会循环。
以改变话语为切入点改善社会沟通
主持人: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常常存在“自说自话”的情况,被形容为“两个舆论场”。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弥合分歧?
荆学民:社会沟通不畅,一个直接的表现是“官方”与“民间”在话语上“各说各话”。官方话语体系,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公共政策传达、权威信息发布,它具备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和严谨的规范性。而民间话语体系,是长期积聚的各种民间思潮的舆论表达。弥合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形成社会舆论合力,才能培育和保持整个社会对政治稳定的“忠诚度”。在这种努力中,官方话语首先要放下身段。
第一,要认识到,党和国家与老百姓的立场是内在一致的。毫无疑问,我们官方话语是站在党和国家立场上的理论表达。不能忘记“党和国家立场”就是人民大众或老百姓的立场。第二,作为政治沟通话语的主体,官方话语体系的口气应是“仆人”的口气。不认识到这一点,官方话语体系就难免存在生硬地教化、教训老百姓之嫌。第三,转变政治话语用词。再抽象的政治道理也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因而要尽可能用老百姓的话说给老百姓听。要尽量淡化空洞抽象甚至是宗教式的口号。近几年,中央开展“走转改”,在官方政治话语这个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现在一些官方媒体的微博就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注意和喜欢,其在政治沟通中的正面功能越来越彰显。
构建政府与公众间良好的社会沟通机制
主持人:如何在政府与公众间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机制?
李文星: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转变政府的价值系统,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克服官本位思想、官老爷作风以及官僚主义行为,增强民主意识,特别是在作决策时,要从公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通过各种途径与公众沟通。其次,改革科层组织体系和干部人事制度,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适当增加一线人员数量和权力,让地方政府与公众充分地接触;增强现有的干部绩效评价、选拔和任用机制的透明度,增加公众对官员升迁的影响能力,从而改变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心理、行为和作风。再次,拓宽并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沟通体系。充分发挥各级信访部门的作用,推进政策研究机构客观工作,开展社会协商对话,建立行政质询谈话制度,广开各类接待室和专线电话等;有意识地降低新闻媒体的官方色彩,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在沟通中的媒介作用;完善电子政府平台,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畅通民意;充分发挥人大的议政和沟通功能,通过人大建立起政府与公众更广范围和更大程度的沟通。
(主持人:魏志奇)
阅读延伸:五种沟通方式
根据有的学者归纳,在5个人组成的群体中,可以有5种具体的沟通方式,即链式、环式、Y式、轮式和全通道式沟通方式。
链式沟通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同内侧的一个成员沟通,居中的人则分别可以同旁边的两个人沟通。环式沟通中,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与两侧人沟通信息。Y式沟通中,只有一个成员处于沟通中心。轮式沟通中,只有一个成员是各种信息的汇集、传递者,集中化程度高。全通道式沟通中,任何两个成员之间都可以互相沟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