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沟通:一个不断求解的大课题

社会沟通:一个不断求解的大课题

编者的话

有效的社会沟通是促进社会群体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合作信任,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基本保障。但是正如获取别人的信任是一种个人能力一样,建构畅达的社会沟通机制,意味着社会心态的转变和治理模式的革新,挑战不可谓不大。某种意义上,社会沟通能力已是当下中国社会最重要最需开掘的社会资源,需全社会付诸努力。围绕社会沟通相关问题,特约专家解答。

社会沟通

社会沟通

主题延伸 沟通的帕金森定律

英国学者帕金森有一个著名定律——帕金森定律,即“因为未能沟通而造成的真空,将很快充满谣言、误解、废话与毒药。”就是说,现实中许多的不愉快、不顺畅,不成功,很可能与缺乏沟通或沟通不成功有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更是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谋求一致的过程。沟是手段,通才是目的。

社会沟通随着治理方式变革越来越受重视

主持人:社会沟通在当下为什么受重视?

李文星(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尤其是单位体制的逐步解体、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在行政化力量束缚下的社会逐渐浮出水面,非行政化的私人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沟通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也随之发生变迁,成为变革的应然抉择。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情况下,社会隔阂可以通过社会沟通来实现融合。比如,有关社会治理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公开,这是透明。各利益相关方或其代表有机会、有渠道就社会事务决策表达意见并受到充分尊重,这是参与。政府对公民所提出的利益诉求及时给予答复,这是回应。消除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猜疑和隔膜,这是信任。人际关系中消除了冷漠、敌对和冲突,彼此相处融洽相互合作,这是和谐。这些既是社会沟通的方式,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推动社会沟通进入社会治理领域,是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何谓社会沟通?何谓社会沟通的帕金森定律?

主持人:如何理解社会沟通的一般含义?

丁元竹:通常,社会沟通是指发生在社会关系中的、两个以上的社会实体通过常规环境(面对面的—语言的或肢体的)或技术环境(电话、普通信函、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开展的知识、思想、感情、文化等方面交流。

青连斌(中央党校教授):社会沟通的基本含义,是讲不同社会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从而对彼此的观点和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交流观点和看法,以寻求共识,消除隔阂和误解。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每天都在发送和接受各种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反应,也就是说都在从事社会沟通。英国学者帕金森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因为未能沟通而造成的真空,将很快充满谣言、误解、废话与毒药。”有效和顺畅的沟通,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的重要手段。对一个群体或社会组织来讲,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有效地在成员之间、各个系统之间传递信息,协调内部的关系,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统一其成员的行动,并增强群体和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社会沟通两种基本方式的各自特征

主持人:社会沟通有哪些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青连斌:社会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沟通渠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在社会系统内的沟通,主要是正式沟通。正式沟通通常都要按照明文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式来进行,比如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公函往来,文件传达,召开会议等。

非正式沟通则是在社会系统内,通过非正式组织结构以外的途径,根据非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同事、邻居之间的聊天,亲戚、朋友之间的闲谈,都可以看作是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比较严肃规范,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权威性,具有比较好的整体效果,但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沟通速度慢,缺乏灵活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或被扭曲。非正式沟通不拘泥于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快,但不容易被控制,信息可能不准确。

沟通的方法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最基本的社会沟通方法,又可以分为书面语言或文字沟通和口头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我们运用表情、体态和行为等所进行的沟通。语言沟通尤其是书面语言沟通明确而清晰,非语言沟通则相对比较模糊。

从传统的社会沟通到信息时代的社会沟通

主持人:社会沟通方式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丁元竹:传统的社会沟通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体现为邻里之间、个人之间、群族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发生在传统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那个时候大家都居住在同一村落里,从事农业活动,生产方式基本相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也差别不大,没有社会流动,是一个熟人社会。随着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些来自不同农村地区的人在城市就业和工作,就出现了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重建社区。这是城市社会的沟通。20世纪70年代,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沟通进入信息化时代。

青连斌:在传统社会,官方(包括政府、企业单位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社会沟通通常采取正式沟通的方式,非正式沟通主要存在于民间。尽管非正式沟通是任何一个社会系统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社会的统治者虽然想方设法将其消除,而事实上也不可能消除,至少是希望将非正式沟通的负面影响或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在现代社会,从社会治理层面看,官方的沟通也仍然主要是正式沟通,但并不排斥非正式沟通,而是尽其所能地控制、利用非正式沟通,将其作为正式沟通的一种补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限制和减少非正式沟通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而实现的间接沟通。

信息化时代沟通方式的新特点

主持人:怎么看待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沟通?

李文星: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沟通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为政府与社会沟通提供了新平台,也就是说,沟通方式正由传统行政沟通方式向互动式沟通方式转变。传统行政沟通方式通常指信息由上而下经过各级政府最后传递给公众,而来自公众的信息则自下而上依次往上级政府传递,前者的信息量通常比后者大得多。而互动式沟通则是指地方政府与公众基于共同的需要,在一定的规范和条件之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所进行的交互性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过程。治理意义上的互动式沟通与传统的行政沟通相比,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政府与公众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并且双方是交互性的:在沟通行为上,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积极回应;在沟通范围上,主要是指各层级地方政府与目标公众之间的沟通,较少涉及政府内部流程中的沟通;互动式社会沟通在沟通时效性、信息传递渠道、沟通载体多元化、信息传递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相对传统沟通方式明显的优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