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通道受阻”源于“下沉渠道不畅”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其实,“底层上升通道受阻”,它的另外一面就是“上层下沉渠道不畅”。一个流动正常、公平竞争的社会,其上下阶层间必然是有升有降,底层的优秀人士有充足的机会往上走,而出身上层的人若是不思进取或者能力不行,那也将自然下沉,这样才能给底层上升腾出位置、疏通管道,也才能体现整个社会都是公平竞争,人们不论出身差异,都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赢得机会,整个社会也才会因此展露出蓬勃活力。
但就当前而言,“上层下沉渠道不畅”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相对上层的人凭借自己掌握到的权力和财富等,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阻挠改革,甚至不惜枉法徇私。他们不仅帮助自己的子女后代攫取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各方面抢占优质资源,利用各种手段让自己的子女后代能够从事最好的职业、占据最好的位置,防止向下沉淀。哪怕他们的子女后代品德存在严重缺陷、能力素质明显不足,也能轻松赚钱、火箭提拔、抢占要津,堵塞了底层优秀人才的上升通道。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需要尽可能多地给底层更多扶助,如在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投入,等等。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着力解决“上层下沉渠道不畅”的问题。比如,应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征收遗产税等手段,促使富裕阶层把他们掌握的更多财富资源让出来,他们的子女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创建事业,从而给底层优秀人才以更多机会。应进一步改革完善人事制度,让公务员群体有进有出;要使企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录用、官员选拔等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公平,防止有人凭借父辈关系搞不正当竞争。对于那些敢于枉法徇私、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人,不论他是官员还是富豪,都应该严格依法惩处,让他们“沉下去”。
要坚决破除既得利益者的不当干扰阻挠,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资源的公正公平分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阶层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使整个社会因公平竞争而形成能上能下、整体向上的良性机制,从而更加稳定和谐、更加充满活力。
农村学生弃考,症结还在就业不公
随着高校的普遍升格和扩招,中学的“升学率”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一些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近乎“零门槛”进入。在农村,一些高考成绩不佳的学生同时被众多高校“录取”,已经不是稀奇事。
至于让大部分农村孩子考上“好大学”,这还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梦。我国大学毕竟还是精英教育,名校资源还非常有限。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7万,而一本录取数量仅有两万多人,绝大多数考生不能进入“好大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进入常青藤大学读书并顺利毕业,也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奢侈的事情。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弃考,关键是“读书无用”现状使然。所谓“无用”,就是就业困难,即使勉强能够就业,工资水平低,还不如不上大学直接去打工来得实惠。升学考学生、就业考家长的现实,已经令那些无背景、少关系的家庭望而却步,继而影响这些家庭孩子读书升学的热情。加之大学期间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更让经济拮据的农村家庭学生感觉上大学“不划算”。
笔者并非否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要强调的是,把农村学生弃考的症结归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思路还停留在“让更多农村孩子考上名校”的模式上。而以“名校升学率”的标准来考评教育,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当前,即使同在一个城市,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极度失衡,原因正在于此。所以,为让更多农村考上“好大学”而追求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思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能够考上“好大学”的学生终究是少数,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何况“好”的标准总是在随着竞争激烈程度而变化。要让农村学生积极上进并考入适合自己的大学,当务之急是要祛除在农村盛行的“读书无用”认识,也就是要让没有背景的贫寒家庭学子能够顺利就业,并且就业后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都能够“物有所值”,以此确保弱势群体有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实现阶层上移的通道。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大众化,以公平就业和劳动权利的保障来打破阶层固化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