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上升通道受阻 勿让“一代穷世代穷”(4)

【案例】上升通道受阻 勿让“一代穷世代穷”(4)

【启示与思考】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国人普遍遵循的道理。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来,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就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也的确让众多的寒门学子因为读书而跃进了“龙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农村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机会还是读书,通过走读书,考上大学之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至少可以通过读书来跳出“农门”。

但随着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争着跃“龙门”的激情在减少,不少农村学子都主动放弃了高考。更有甚者,很多农村孩子只要初中一毕业,不管成绩好坏,他们都会直接外出打工。跃“龙门”对他们而言,已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孩子不愿意跃“龙门”呢?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其二,“龙门”的“门槛”太高,农村孩子有道跨不过去的“坎”。一是太高的录取分数线,把本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农村孩子拒绝在了“龙门”之外,农村孩子即使想进“龙门”,顶多在二流、三流、四流大学深造。二是“龙门”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农村孩子难以进入。一些学校的学费动辙上万元,四年的“龙门”生活有可能让农村孩子们债台高筑,不仅不能通过读书改善生活,反而会因为读书而走上更加贫穷之路。在“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农村孩子便直接走上了外出的打工之路。

其三,“龙门”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压力,大多数“龙门”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而且大多数“农门”孩子是不能“拼爹”、“拼关系”、“拼金钱”和“拼后台”的,对农村孩子而言,四年的“龙门”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但不能改变命,反而会让自己的命运更糟糕。

因为“龙门”有着太多的难以逾越的坎,选择放弃应该是农村孩子的无赖之举。如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及时完善农村孩子的救助和帮扶制度,让农村孩子上学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努力缓解就业形式和压力,让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农门”命运能够真正改变之时,试问,此时的“龙门”会没有人去跳吗?

当动辄数十万的农村孩子放弃高考时,这其实也就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而最应受到这警钟震撼的,当属教育的均衡与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解决好这些环节,弃考,就不会再让农村孩子伤不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