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立党 学习兴党(2)

学习立党 学习兴党(2)

核心提示: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学习立党、学习兴党是我们不变的座右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认真阅读政治经济学

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认识不足,加上急于求成的主观驱动,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遇自然灾害的侵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挫折。面对严峻形势,为了使领导干部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规律,毛泽东反复提出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阅读政治经济学著作,由此在全党掀起了一场理论学习活动。

读书,重点学习政治经济学。1959年6月,毛泽东在拟定庐山会议需要讨论的问题时,列在第一位的是干部读书:“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县、社干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读什么书,重点读政治经济学。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先后六次建议和倡导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致信中央、省、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建议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强调:“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随后,在12月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重申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必要性:为了我们自己的事业、当前的工作,来研究这个经济理论问题,比较平素我们离开实际专门看书要好得多,容易看懂。庐山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又建议大家读苏联出版的《哲学小辞典》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反思,组织读书小组探讨。1960年1月,上海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国民经济计划时,毛泽东号召中央各部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要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读书小组深入研讨,从理论上对经济建设的失误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响应毛泽东关于读书的号召,中央各部委党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挂帅,纷纷组织读书小组,研读政治经济学。1959年11月,刘少奇在海南率先组织了读书小组,著名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等参加。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组织读书小组,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参加。1960年2月,周恩来到广东从化组织读书小组,李富春、陶铸、宋任穷等参加。通过集中研讨,在对“左”的错误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学习,全党分期分批展开。面对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迫切要求全党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1960年底至1961年初,毛泽东先后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主要领导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的建设实际,对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在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开展一次新的学习运动,重新教育干部。为此,1961年9月中央做出《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决定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地进行一次轮训”,“帮助干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关于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两个文件以及两个摘编材料《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和《关于党的生活的几个问题》,前者主要包括三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个问题和加强学习,克服主观主义;后者主要包括巩固执政党地位、遵守民主集中制、密切党群关系等。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两个摘编材料,亲自审阅、批改,使其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据相关报告显示,截至1962年10月,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达11万余人,其中县以上干部9.7万人,地、县委第一书记30%左右参加过学习,中央国家机关正、副部长级干部60%以上参加过学习。干部学习成效显著:对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几年来工作中发生错误的性质和原因起了显著作用;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帮助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起了很大作用;对纠正“左”的错误并促使国民经济走上相对健康发展的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学习观

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发展,邓小平心情沉重:“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不总结经验,我们也会在建设问题上栽跟头。”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全党学习从各方面展开,很快地形成热潮。

在学习内容上,强调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并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是全党学习的首要内容。针对当时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党中央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学习,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点。现代化建设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因此必须强调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学习。中央强调党员干部要钻进去,逐渐成为“内行”,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会组织管理的“双内行”。

在学习方式上,做到了既坚持传统,又积极创新。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是这次学习活动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

——党校、干校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在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1980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力争在两三年内,把党员干部普遍轮训一遍。随后,各地恢复和新建党校、干校的工作迅速展开。到1980年底,全国共恢复和新建各级党校、干校5800多所,党的十二大前后达到8800多所,为大规模轮训干部创造了条件。在1979年到1981年的三年里,全国受过一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干部达257万多人次;县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已轮训一半以上。到十二大前,中央党校共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理论干部17838名,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学员总数的2.6倍。

—主题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1981年下半年,中央将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全党政治学习的中心任务,认真组织了县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并对广大党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1982年下半年,全党又开展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的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还将《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这8篇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确定为党员干部的必读篇目。

——走出去向世界各国学习是此次全党学习的突出特点。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出访,促进对外交流。出访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强与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联系和交往,学习和借鉴它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央和地方政府派出众多考察团出国参观,并于1978年形成第一次出国考察热潮。这些考察团直接承担着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任,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的需要。在中国召开外国产品展览会,如日本建筑材料和机械加工展览会、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英国工业仪器展览会、法国石油和天然气设备仪器展览会等等。这些展览会规模大、影响广,为中国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向一切国家学习,学习它们一切好的方面,充分体现出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开放的学习观。

——开展民主大讨论成为学习的新方式。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此次讨论及后来的“补课”活动,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学习、大宣传、大普及,成为中共自延安整风后又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起草中也多次组织党内讨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对决议草稿长达20天的“四千人大讨论”( 实际参加人数有5600多人)。这些规模空前的民主大讨论,将学习活动与思想解放密切结合,起到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积极作用,成为此次全党学习在方式上的最大“亮点”。

1978—1982年的全党学习活动,对改革开放的起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打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了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全党思想的大解放和大统一,为改革开放起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现代管理能力,为改革开放准备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尤为重要的是,全党学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学习立党、学习兴党。学习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是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如今,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增强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