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好梦不会成为别国噩梦(2)

上海:中国好梦不会成为别国噩梦(2)

梦想成真,它的基础是脚踏实地,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纲领、有战略、有政策,如果脱离了这些,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说到底,各国的梦想与世界梦都要造福全人类,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一个国家的好梦不应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噩梦。这要从理论和实践高度上加以认识。

当然,梦是很朴实、很通俗的说法,它是作为团结人民而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口号。如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一个目标而没有将它具体化,那么它将行之不远。要把梦变成理论、思想、战略,还需要转化,从通俗的语言向理论的观念升华,从战略思想向政策举措的落实方向转化。比如,我们要为中国梦、世界梦提出阶段性的目标。今后50—100年的时间,世界梦的主要目标是利益共享、安全共有、价值趋同。这样,就与中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交接点。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世界梦是世界普遍意义。或许,经过一二百年的奋斗后,中国特色会渐渐淡化,而世界共性则会渐渐深化,到那时也许就要少讲一些中国特色,多讲一些世界共性。但是,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我们还是需要强调中国特色,要为世界多元化提供非西方的中国元素。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理应在这方面作出贡献。

把善意、合理的质疑视为进步的动力

解放新论:中国敢于向世界提出、宣扬自己的伟大梦想,体现了中国对于自己所走道路和未来前景的自信。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听到一些质疑声,认为中国梦是中国自己的事,与其他国家无关。更有甚者,认为中国梦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如何看待这些质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杨洁勉:对于中国梦,世界上有质疑声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中国快速发展是引起世界各种力量、权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世界予以关注、急于了解是理所当然的。

我认为,中国应从三个方面增信释疑。一是对中国梦我们自身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理念,然后进行具体化、加以充实。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所走的每一步,都要向世界证明,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愿意与各国人民一起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二是对于世界上的一些质疑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对于那些抱有敌意、不断攻击中国,总是找出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的极少数人或利益集团的质疑,无需搭理。套句俗语,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实,中国梦究竟是怎样的梦,这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假装不知道。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此我们不必过于在意,如果反应过度,反而会有副作用。对于那些出自善意、正面的质疑,我们要理解对方。暂时的不理解甚至偏见、误会,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沟通和做工作来消除的。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坚持义利兼顾、近远结合。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是讲道义的,大家相互之间是存在共同利益的。三是我们也需要作些反省,例如在气候环境、资源开采等方面,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以此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把善意、合理的质疑作为进步的动力,而不是推诿的借口。甚至,还可以与这些怀有质疑的人一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交流是如此广泛和便利,但是我们对中国梦的推介还远远不够。比如说,目前介绍中国梦的外文文章还比较少,国外民众更多是从西方媒体去了解,从而有可能获取不正确甚至是歪曲的理解。所以,中国要加大自己的声音,要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梦。

每个人都应成为推介中国梦的正能量

解放新论: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春夏外交”,令人目不暇接。有人认为,中国的外交越来越具备一种“天下情怀”。您如何看待这种情怀?外交可以为中国梦做什么?

杨洁勉:“天下情怀”所凸显的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一致的,也突出了中国不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是谋求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外交通过对外交流,对中国梦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说,应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强大的国家机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共同合作。而随着时代变化,外交也需要拓展,要面向广大人民。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首先要争取本国国民对中国外交的更大支持与更多理解。在迈向大国的前进道路上,中国需要有大国姿态,而国民也要有大国国民心态。这两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共同促进。现在有一些超越国力、超越现实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声音,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损害,对中国国家声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梦,中国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民众要成为中国对外推介中国梦的正能量。对于国外非国家行为体和外国人民,我们也要做工作,让他们了解中国梦、感知中国梦、共享中国梦。

正如我一直所倡导的,不要做沉默的多数,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平发展,要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把中国梦做好,从而最终实现从“追梦”到“圆梦”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